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23 04:22:44

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新课程理念下,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儿童,他们是各自父母的心肝宝贝,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贫乏无力的!”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我们的一个关注的眼神,就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倍受鼓舞;我们的一个真诚的微笑,就能使学生信心十足、奇思喷涌。在课堂上,我们要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话语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话语,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话语,将内蕴关注、激励、鼓舞的话语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

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我用充满爱的手抚摸他们的小脑袋,并微笑着暗示方法,他们的反应是积极的;当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已的意见时,我没有简单粗暴的吆喝“坐下”而是耐心地鼓励“没关系,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这些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增进师生的情感,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教师的情绪就像空气一样的感染着学生,教师的脸就像一张晴雨表。正因为这样,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孩子,展现给孩子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另外,我们还要重视平时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平时,上完语文课我一般都待在教室里,继续与学生交流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生活,与学生一起游戏――真诚地以大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往。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亳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去和谁对话,新课程倡导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文章对话,在我的语文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孩子:“如果你是书中的某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与文中人物去对话,让孩子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应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热情的手去”牵“一把,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识字教学时,请一位小老师教大家学习,生字;朗读时,或者与学生联读与学生们来个朗读比赛。每当学生走向讲台,从他们步履和体态中我可以看到他们是那么自豪,而台下学生也被这种形式所吸引,这也许就是师生的对话魅力吧! 生生对话,有学习伙伴可以交流,还是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所在课堂上,我们应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与心交往。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于是,我常常依据教材特点,为孩子们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提出疑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让他们在”生生对话“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长内分工合作,领着组员协同学习,从而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生生和诣对话“,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三、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

孩子们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们的一切!让他们尽情地去体验、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孩子们往往期望老师让自己展示收集的资料,这样,无论课内或课外,他们都有极大的热情去学习。

引领学生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例子”让学生学得方法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给孩子们推荐好的读外读物,让他们在阅读自己认识新字新词,自己领悟情书中精妙所在,让我们去做一个牧羊人吧,把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地上去尽情享受!

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一大语关”的需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生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是课室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为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来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觉得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

四、给孩子一个“成功的课堂”

每个孩子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孩子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我们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孩子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那么在教学中怎样为孩子创设竞争的氛围,给孩子以成就感呢?

采取激励性的语言,因势利导,诱发孩子积极动脑,拓展思维。在课堂提问性语言中,我常用“谁来试一试”“谁有更好的方法”“谁能比他说的更好。”等激励性语言来创设竞争的氛围,激励孩子求知的欲望,在评价性词语中,我往往以“说得真好”,“答得真棒”这些话来进行评价,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励其在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真正成为师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上一篇: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下一篇: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培训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