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k:恣意的生活原色

时间:2022-09-23 03:30:40

Dink:恣意的生活原色

Dink是英文Doubleincaneandnokids的缩写,意即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结构。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个词早已不再陌生。如果说,过去岁月的Dink族引领着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代表了自由、叛逆精神,标榜着胆识与勇气,新一代Dink族则在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着。现代人观念的更新及选择生活的自主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很多人开始选择做Dink族,生儿育女不再是婚姻的必然目的,而是倾向于过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两人世界”,这是Dink族的外在标签。

“春天到了,小鸟恋爱了,蚂蚁同居了,苍蝇怀孕了,蚊子流产了,蝴蝶离婚了,毛毛虫改嫁了,青蛙也生孩子了,你还在等什么?”这样一条俏皮的短信息在手机间热播着,让都市Dink族满含笑意,毕竟日趋开放的社会对不要子女的选择已经变得很宽容,而这种选择也由此开始变成一种可能。

大多数Dink族具备这样几条鲜明的标记:比较好的学历背景;消费能力强,经常外出度假;很少下厨房,不用和柴米油盐打交道;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正是这些彰显的标识,基本可以保证让Dink族生活得更轻松,也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中有14.3%的人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还有25.3%的白领认为要不要孩子无所谓;而明确打算要孩子的白领中,近九成也表示“现在不急于要”。在广州,有近两成的人认同婚后不要孩子的主张。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Dink族在炫耀他们的轻松和潇洒时,很难对将来的生活有什么理性的估计。当他们拿出不要子女的种种独特原因,包括生理上的恐惧感,其实都是后来对这种结果的一种聪明解释。

当然,我们应该给予Dink族必要的尊重,同时也忠于自己的内心。和许多人相比,他们是幸运的――生命多少还在他们的把握之中。也正因此,我们很少听见他们的抱怨――不管他们是否真的在Dink生活中找到了幸福。

了解Dink,并给予现实的尊重,这才是观念开放社会的一种进步和内涵。

Dink:我的选择

对于Dink族,既不必恐慌,也不必提倡,毕竟人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即便是对传统生活观念以及生活模式的挑战,也是纯个人性的行为,我们所要做的是宽容地对待,远距离地欣赏。

广州女子――黄莉娜

走进黄莉娜的家,立刻就能察觉出它的与众不同:没有常见的沙发、坐椅,只是木地板上铺着几张坐垫,竹席散放在小木桌旁边,木桌上摆着烟灰缸和花瓶,花瓶里几枝鲜花正芬芳吐翠;唯一的装饰是悬挂在墙壁上的几个古拙的藏饰,那是她孤身一人游历藏区的纪念。

从骨子里来说,黄莉娜是个蛮传统的人,谈到Dink家庭,她认为“这只是个人的一种选择”。结婚的时候,她和老公曾商定暂不要孩子,一是工作压力太大,没有精力照顾孩子,二是想趁年轻做一番事业。几年下来,两人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生孩子的心就慢慢淡了下来。

黄莉娜是个很懂得生活的人,一周的忙碌过后,她会精心设计“两人世界”的周末生活,要么一起去听音乐会,要么独自一人去逛街,再或者找一家颇有情调的咖啡馆与朋友聊聊天。她和老公有各自的朋友圈子,有时互不打扰,有时则会搅到一起,总之时常保持着初恋时的那份神秘和激情。

黄莉娜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旅游,每年的长假和年休假她就会独自上路,她喜欢一个人行走在路上的感觉,那么自由,那么无拘无束。今年,她打算去一趟生命罗布泊,当然――还是她一个人上路。

上海女子――雨霏

雨霏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女子,温婉可爱,秀丽典雅。

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许是留过洋的缘故,对她的个人生活比较开通,雨霏非常庆幸父母和爱人的宽容。其实,她也不止一次地拷问自己对婚姻对家庭的思考。在她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只做妻子不做母亲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

结婚以来,大家认为雨霏无论相貌还是性情都没有多大变化,而她也始终认为自己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贪玩,需要人宠着,以她目前的心态怎么配做母亲这一角色?她说:“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哪个更重要?我觉得是同等重要。目前,我只有能力对自己的个体负一个完整的责任。”

追逐浪漫的雨霏尽情挥洒着青春激情,她的生活饱满且多姿多彩。

北京女子――齐亚昕

齐亚昕是那种看一眼就让人知道很精明强干的女子,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机关工作,然而天生好动、好冒险的个性让她不久就对这种模式化的生活厌倦起来。于是,她选择了“下海”――先在一家电脑公司做了一年的销售主管,后来又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策划部经理。

像一句广告语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齐亚昕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以及自身的价值。

“大多数人认为孩子是人生中一件最重要的事,似乎只有那样生活才丰富才有意义。而我觉得生活中还有无数的点值得寄托,没有生孩子也挺完美挺快乐的。”齐亚昕带着一种慵懒谈她的人生哲学。

齐亚昕一直对一种说法耿耿于怀:“有的人说没做过母亲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还有说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就没有母性情怀,对此我很反感。我虽然选择没有孩子的生活,但生命的内涵也同她们一样丰富,并不缺少什么。”

在事业的激情中,齐亚昕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某种阳刚之气。

深圳女子――楚琴

做为一座移民城市,楚琴太清楚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深圳不相信眼泪――刚踏上这块热土,楚琴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可以没有文凭,也可以没有资历,但却不能不努力。对于像她这样来深圳谋取发展的年轻人,机会遍地都是,但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且能把握住它的人们,这就注定她不敢丝毫松懈。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楚琴不想像一般女人那样结婚、生子晃晃悠悠地过一辈子,她有她的理想和抱负,她需要在这座城市实现自身的价值。基于此种观点,她不敢要孩子,她清楚一旦有了孩子就多了一份责任,而若要在事业和孩子之间作出选择是她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其实,楚琴也不是没有想过生孩子,最初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连房子都是和别人合租的,更不可能有精力和心思抚养孩子。后来则是习惯了两人世界,工作充实,情感生活丰富,也就不想改变了。

楚琴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Dink族。

大连女子――安琪

生活是忙碌且艰辛的,可能有许多种含义,但它肯定暗含另一层意义:享受。毕竟创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富足地生活。

安琪无比热爱着这座海边城市,晴朗的天空、灿烂的花朵、清新的海风、整洁的街道,像一杯澄净、口味怡爽的墨西哥“克罗娜”啤酒,稍一沾唇就让人迷醉了。

安琪的生活宗旨是:努力工作,尽情享受。

安琪是一家日资公司的高级商务代表,她很适应日本人的管理方式,认为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才有可能体现公正、公平的经济社会准则,也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几年来,她努力地工作着,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可她并不想当一个女强人,大海是波澜壮阔的,但更多的时候微波荡漾、平和宁静,寻找生活的乐趣才是她努力工作的精神支柱。而且,作为白领一族,她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享受生活的种种美好。

安琪选择做Dink族是心甘情愿的,没有孩子的羁绊、没有生活中琐琐碎碎的牵挂,她尽可以用“两人世界”来丰富内心的情感诉求。很多时候,她和老公各忙各的,闲暇时看看书、听听音乐、健健身,或一起去海边走走,想热闹了就与朋友们去酒吧、迪厅疯狂一把。

她很认真地说:“享受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选择Dink,因为我很快乐。这就足够了。”

个性觉悟:Dink家庭特征

在国内,对Dink现象研究最早也最具权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银河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有大批人群自愿不生育,并且呈愈来愈多的趋势。而在中国,由于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农业社会中,传统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又特别强大、整齐划一,沿袭着几千年来传宗接代的思想,从未意识到要选择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国内一些都市化、工业化地区,个人的选择空间多了,出现了一批与传统观念相距甚远的自愿不生育者人群。他们以个人现实生活的快乐为重,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

“看来,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的根本差异在于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所持的态度。传统观念轻视自我,以某种责任(如繁衍后代)为生活的基本目的;而现代观念却重视自我,时时关注自我的实现,强调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位学贯中西的社会学家很欣赏中国人开始个性觉悟。

如果抛开理论这一层面,Dink族也会表现出非常世俗化的特征,而对这些特征加以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辨别Dink族的心理成长轨迹。

一、Dink家庭女性心理分析

Dink家庭中的女性不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生存压力巨大,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承担养育孩子的重担;

2.生孩子太辛苦,生完孩子更辛苦,家庭与事业很难兼顾;

3.两人世界尚未浪漫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4.做孩子时,总不希望父母干涉自己的恋爱自由,但作了父母又不得不干起自己父母曾经做过的事,既容易被家庭生活拖累,又于心不甘。

二、Dink家庭男性心理分析

在Dink家庭中,由男性提出不要孩子的比例占到60%,那么,这些不想做爸爸的男性到底在想些什么?

1.没有能力负担孩子。这一点与女性心理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的理由是:“如果生孩子,就要让他过最好的生活,受最好的教育,不然就不生。”

2.不想让孩子受罪。这里所指的“受罪”并不单指经济上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来自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不想看着孩子今天上这个补习班,明天上那个补习班,小小年纪就没有了童年,这无疑是人生之大憾。

3.不想被孩子打扰。现代人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的感受,如果有了孩子,就少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这也不能用逃避责任一概而论,他们的观点是:“养而不教才是更大的逃避责任。”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Dink社会现象分析

社会学理论认为,Dink家庭只是家庭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不能将其视为家庭的变异,而应当看作是家庭形式在现代条件下的一种变化,它不代表家庭的发展方向,而只是适应了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自愿选择Dink家庭模式,不外乎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1.工作原因:社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活节奏和人才竞争,人们要集中精力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而拼博,自然就无暇顾及养育后代了。

2.经济原因: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如果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和丰富的物质基础,反不如让自己生活得宽裕潇洒一些,也可以为整个社会减轻负担。

3.晚婚原因:一旦错过了生育的最佳年龄,事业女性往往会选择不育,这样既可避免损害身体,又可避免分散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4.生理原因:因为体质不好或者某些疾病,无法为儿女付出更多的精力,或者害怕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只好选择Dink家庭模式。

5.婚姻原因:由于对婚姻前途没有把握,害怕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不幸,因此干脆不要孩子。

6.观念原因:接受了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不育文化”,注重夫妻间的家庭生活及其社会生活,将夫妻关系放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位置上。

有学者对Dink现象表示了谨慎的担忧,他们认为,稳定的家庭结构是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而Dink家庭的大量出现,使离婚变得容易,带来了潜藏着的不稳定因子;Dink家庭失去了生育与抚养后代的职能,只剩下夫妻双方,会对人们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带来人情冷漠;不生育家庭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知识和教育水平较高的阶层不愿生育,而文化素质不高的却超生滥生,会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

Dink家庭确实会带来以上诸多问题,但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横加干涉,毕竟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人都享有自由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我们所应该探索的是怎样以核心家庭为主,以Dink家庭为辅的家庭模式,使核心家庭与Dink家庭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关系,充分尊重人的选择自由,这才是现代社会所应持有的人性尊严。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将爱情进行到底?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这需要相当的自信以及勇气。

其实,选择做Dink也需要相当的勇气,既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对自己的婚姻充满自信,更要对今后两人携手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充满自信。

然而,Dink族能对未来的生活做出理性的估计吗?

Dink影响女性健康

不愿生育孩子的Dink可能不知道,不生育不仅对女性心理健康不利,而且将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指出,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就能增加10年的免疫力,而这种免疫力主要是针对妇科肿瘤的。临床发现,未生育的女性易患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甚至卵巢癌。

当激情消逝之后

如今,选择Dink生活的人正在增多,但真正能够坚定不移地做个Dink的人还很少。虽然来自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小,可Dink族还是要面对自身情感要求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时的激情在一点点地减退,而寻求情感寄托的要求则越来越强烈。

曾标榜为“最坚定的Dink主义者”的晓岚终于下决心做一个“完整的女人”,她在剖析自己这一心理转变时说:“每次和朋友聚会,看到孩子那么天真可爱,他们和孩子间的情感交流那么真切,我总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

“如果不能坚持当个Dink族,还是早一点考虑要个孩子。”晓岚如是说。

对于我们而言,爱情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还是生儿育女,抚养成长?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全新的观念以及全新的视角。也许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那么,让我们葆有一份耐心吧,时间终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上一篇:塑造一只白天鹅 下一篇:数字化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