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治霾开启

时间:2022-09-23 03:03:36

雾霾,已经进入全国治理阶段。

在全国各地召开的2014年地方“两会”上,参会者都不约而同瞄准了“治霾”。

其中,北京地区治理雾霾的措施最引人注目,不仅确定了7600亿元的巨额治理投资、将用市场手段治理雾霾,北京市人代会更是决定实行立法权建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打出了分量十足的“组合拳”。

从各地主要领导、各界代表的言辞中可以感觉到,治理雾霾的决心之强、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全面治霾,一触即发。

治霾“心切”

“提头来见”、“壮士断腕”,这是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北京市“两会”期间谈到治理雾霾时最为“著名”的两个词。

治理雾霾的决心,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在北京市“两会”期间,最受关注的就是《条例》,当通过审议、正式颁布后,《条例》将成为全国首部地方治理大气污染的法规。

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北京之所以下定决心通过立法治理雾霾,这和持续“糟糕”的大气质量有关,更来源于2013年一系列中央方面的“压力”,刚刚进入新年北京市就表露出了治理雾霾的坚决态度,在全国将起到很强的引领作用。

上海治理雾霾的进展也被各方紧密关注。

在上海市“两会”期间,各界代表对当地治理雾霾工作并不满意。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闽健向上海雾霾治理“开炮”,他说,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只是光重视远远不够;上海市政协委员祝君波直言,上海市的雾霾治理“勉强打60分”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冯琦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社会上对上海治理雾霾的效果不是很满意,但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各界都没有对“雾霾”达成共识,那么在治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差异。事实上,上海市在短期内能够出台的应对政策已经做到了,但是治理雾霾不能完全取决于政策在短期内产生效果。

治理雾霾,河北省率先成为突破口。2013年,河北省“忍痛”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今年河北省“两会”期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继续成为了重点内容,包括河北省省委书记周本顺、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内的主要领导,再次明确表示治理雾霾将是河北省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无论是北京、上海、河北,还是其他省市,在今年地方“两会”期间都在释放信号,“雾霾”已经火烧眉毛,治理雾霾不容耽误。

“与以往相比,今年各地治理雾霾的态度是非常不一样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马军说,在之前的地方“两会”中大家谈及雾霾,只是随同其他问题来探讨,今年,雾霾已经成为了核心问题,恰恰体现了全国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与严肃性。

“雾霾形势严峻,公众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一些地方已经提到了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马军说。

在各地“两会”召开前期就有消息称,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就治理雾霾立下了“军令状”。

马军评价,从治理雾霾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全面“治霾”已经起步晚了,但他也肯定,治理雾霾“今天好过明天”。

措施量化

各地频出治理雾霾的应对措施,但如何细化落实是关键。

7600亿元,这是北京为治理雾霾将投入的资金,如何保障这笔钱用在刀刃上、治霾有效,需要强有力的、责任明确的总方案“保驾护航”。

《条例》的确立,可谓是2001年后北京市人代会再次行使立法权,将具有的效力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中对几条重要制度进行了阐明,包括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法律责任的制度安排。

其中,排污交易将被作为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此举将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益实践,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继而提高环境容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

马军对“排污交易”持慎重态度,他说,排污交易的确能够起到不错的效用,也是治理雾霾的“冀望”,不过,前提条件是要有严格的总量控制,对于管理上的要求很高。

在河北省,“6643”工程依然是治理雾霾的重要目标,即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炭、36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重点是化解钢铁产能和削减煤炭消费。

不过,河北省将面临极大风险,“6643”工程化解的不仅仅是落后产能,更消化了河北省不可触及的“利益”,如果转型调整不力,非但雾霾治理没有取得效果,省内经济也会受到极大波动。

对于减排路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规划研究所宋国君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应当先易后难、先成熟后复杂、先落实后计划。”

宋国君认为,颗粒物排放的最大源是大工业源,例如,燃煤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而控制颗粒物排放技术是最成熟的,可是,根据有限的公开数据,稳定达标排放还有很大的差距。

治霾早就不是“京津冀”的事了。

江苏省政府印发了2014年第1号文件《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年规划50亿元用于治霾;在辽宁省“两会”期间,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提出,沈阳要下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实施大规模集中供热,预计4年淘汰1000个锅炉房,减少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面对各地治理雾霾开出的“药方”,周冯琦告诉记者,虽然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出台了应对措施,还是要认识到,政策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除了时间有限、污染长期积累两个因素外,区域间的流动性污染也不容忽视。

“以上海为例,应对雾霾的工作从未间断过,包括对城市汽车减排的落实、城市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但大气污染是流动性的,上海很容易受到江苏、浙江等周边地区的影响。”周冯琦强调,区域间的污染影响严重,但若想形成区域间联动机制,难度也很大。

马军认同周冯琦的观点,他说,雾霾形成了区域性污染,如今“一城一地”的治理作用已经不大。

“京津冀三地共同治理雾霾就是区域协同的案例,三地之间需要建立信任而且共同行动,不能说河北减排减下去了,另外两个城市没有行动。”马军说。

除了区域之间的信任,周冯琦认为,区域协同治理雾霾涉及跨行政区域,各地监测、排放标准不同,执法松紧度也不一样,加之政策具有地方特色,都给联动机制提供了障碍。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被马军寄予希望。他说,各地表现出来的治理雾霾的态势非常好,如果将这个态势继续保持下去,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得到全面的汇总,就有望得到中央的协调,“协助”区域协同、全面解决困难。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气势如虹”般的“治霾”态势保持下去?不可否认,在以往的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工作中,多为“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马军也担心,如果此轮大范围的治理雾霾不能成功,那么将给我国治理雾霾带来严重挫折,也会令公众的信心大降,“目前治理雾霾的意义非比寻常。”

业内公认的维持治理雾霾态势不衰减的方法是:加强各界监督,实现信息实时公开。

一方面,来自社会各界的严密监督,将给各地施加压力、突破地方保护;另一方面,定时雾霾信息,有助于识别区域内的污染源头,通过对比在线数据,可以发现各个地区的工业污染源排放规模。此外,污染源信息的实时公开,正是实现社会监督的重要保障。

当下,治理雾霾已举全国之力,各地纷纷开启征程,“治霾”大战,胜负几何?今年将拉开序幕。

上一篇:经济学大咖姚景源 下一篇:三产首超二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