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09-23 12:55:34

批评教育之我见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颇多,其中常用的是表扬和批评。理解表扬和批评的辩证关系,把握二者的尺度则是教师管理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刚当老师的时候,总想怎样“镇住”学生,使学生规规矩矩、言听计从。因此,经常对学生斥责、挖苦、做检查、请家长,真是想尽了方法。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有些“效果”,但时间一长就不灵验了。我在场时学生显得很守纪律,一但我离开,学生们就炸了窝。我这才意识到,“镇住”学生的做法并不高明。挫折和失败提醒了我,我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注重尊重学生,用关心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并确定了“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表扬是肯定学生,给予荣誉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成功的批评也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里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学生,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你一颗糖。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这种批评绝对称得上艺术。下面我就对工作中批评教育的几个误区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误区一:宁有好心,不给好脸。

现在还经常听到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反复说“老师这是为了你好”“爱之深,恨之切”之类的话语,仿佛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教师就可以板起面孔,对学生呵斥、指责。很多的影视作品也塑造了许多这样的“冷面”优秀教师形象。其实,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强制、压服式的爱是不领情的。曾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在给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感谢老师几年来对我的帮助,也请您原谅我在学校时的不懂事。说实话,我很尊重您,但有时对您的批评并不服气。不是我执迷不悟,而是看到您那怒气冲冲的脸,听到大声的训斥时,就不由自主的产生反抗情绪,即使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无动于衷。”这种批评方式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或鞭挞,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就立刻占据了他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可见,批评学生更需要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成为“自己人”时,他们的心灵之门才会打开,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失时机、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美好心灵的塑造。

误区二:以彼之长,较此之短。

我们提倡榜样的教育作用:适时的选择学生中的好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进而获得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巨大动力,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有效的。但这里应注意的是:不要有针对性的拿一个学生的优点与另一个学生的缺点比较,甚至想用这一方法来使一方“就范”,快速向对方看齐。

记得北京国安足球队曾有一句口号――“国安永远争第一”。虽然它从未获得一次联赛冠军,甚至2003年滑到保级的边缘,但这句高昂的口号却一直响彻北京先农坛体育馆。这是一种气势,更是一种尊严的体现。我们知道,人都有起码的自尊,且有一个心理承受的底线。每个学生都想在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心目中有个好的印象,谁也不愿意被人面对面说自己不如别人。你一比长较短,即使说的话合情合理,学生也不高兴再听下去。再说,这种比较也多半不得要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

误区三:反面教材,旧事重提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学生犯错之后最怕什么?答案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最集中,那就是怕“揪小辫子”、“穿小鞋”。有的学生曾愤愤地说,我们承认自己以前的失误,也正在试图弥补。可当再次有过错时,老师又会把“陈芝麻,烂谷子”都抖出来,好像是“翻案重审”最让学生不能容忍的是,老师经常拿那些曾经有过错的学生现身说法,教导别人不要像“某某某”一样。其实,将心比心的想想,作为成年人,我们不慎有了过失之后,最担心的也莫过于此了!

我在批评学生时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看到学生已有了改正的意向和行为,那么这件事就已告结束,套用一句老话就是“这一页已翻过去了”,既往不咎。我们应该具备容纳学生犯错的度量,不对学生的错误耿耿于怀,不因此而产生偏见,更不能作反面典型,反复提起。用仁爱之心去感化学生,为 他们的一点失误惋惜的同时,伸出热情的手,为学生才点滴进步而欣喜不已,宽严结合,刚柔并济。

误区四:措词不当,言过其实

在批评教育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时会用一些较极端的评价词语,如“你总是这样”“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你这样的学生”“你一定不会有成就的”“我看你干什么也不行”等。这样就有意无意的把学生的个别行为赋予了普遍色彩,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批评也就失去了正确性,既而大大降低了说服力。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辨别是非、认识美丑的阶段,因此,“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以这样讲,学生在某一方面出错,并不代表他一无是处;学生在某一学科成绩不理想,并不表明他没有进取心;学生在学校表现不突出,也不能就此定论他的一生就前途黯淡。这样的反例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我们在指出学生的错误、令其改正的同时,更应帮助学生重树自信。

上一篇:浅议教师鼓励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