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都柏林

时间:2022-09-23 12:40:00

城市与城市的竞争越来越像企业,拼创意、拼耐力、拼整合力、拼执行力。在这个全球竞争的时代,都柏林人从来不曾太过焦躁,他们依旧喝着咖啡,看着书,保持着一份难得的从容与淡定。

爱尔兰人到哪里都是爱尔兰人

对于欧洲联盟5个相对较弱的经济体,媒体给了一个贬称,叫“欧猪五国”,希腊被列入其中后,媒体又正忙不迭地将最新席位加给爱尔兰。

1973年,爱尔兰如愿加入欧共体,经济开始起飞。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选择软件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后,几乎吸引了全球所有最著名的软件公司,使爱尔兰经济以7%的速度迅速腾飞,创造了欧洲经济发展的奇迹。进入新世纪,爱尔兰一度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仅次于卢森堡,居欧洲第二。

然而,今天爱尔兰需要面对的则是800亿欧元的坏账,相当于本国GDP的一半。于是年轻人选择远走他乡。爱尔兰政府也在致力于扶持其海外移民。仅2011年,爱尔兰政府就花费近1480万美元资助世界各地的爱尔兰人移民,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国外定居。

作为岛国,爱尔兰与邻国英国有着微妙的关系。爱尔兰属欧共体,使用欧元,中间隔着英国。事实上,英国与英语国家仍是爱尔兰人最好的跳板,就好比U2、恩雅、小红莓等爱尔兰乐队都是借英文歌走向全球的。那么爱尔兰的经济也能以英国为跳板,完成一次漂亮的飞跃吗?

人们这样期待着,可这期待并不过分热烈,就像经济风暴不曾让爱尔兰人太过慌乱一样。对于大量年轻人远走他乡,爱尔兰人也只是平静地达成一种共识,那便是爱尔兰人到哪里都是爱尔兰人,他们有一天还会回来的。

“欢迎来到文学的国土”

经济发展是难缠的风暴,而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这个风暴中心还算淡定。人们喝着咖啡,友好地打招呼,尤其是太阳出来的时候。爱尔兰一年2/3时间是雨季,雨量充沛的一个结果,就是整个爱尔兰绿草丰盛,诗意盎然。

“欢迎来到文学的国土”,这是公汽上的一条广告,这个国家迄今共孕育了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克特、萧伯纳、叶芝、希尼,文学是这块土地的特产。

相对伦敦的贵族气和巴黎的时尚感,都柏林是个朴实的首都。都柏林人不擅打扮,但他们爱读书。

都柏林是个适合读书的好地方。院校古老,书店繁多。整座城市已有7万华人,其中2/3是学生。都柏林大学的圣三一学院,由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在1592年创立,是英语世界中7个最古老的学校之一,现在以医学、基础科学及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引领学界。庄严肃穆的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拥有400万册藏书,西方诸位先贤雕像一字排开,让你对知识的敬畏油然而生。一座城市有一所在学习风气上压得住阵脚的院校很重要,它能让浮躁的人们淡定。

商业旺区一家名为Tower的书店的广告语这样写道:If you go home with someone & they don't have books,Don'tthem。直译为“假如你去某人家发现居然没有书,不要与他上床”。这是个不好译的双关句,fuck有多重意思。发上微博,我得到粉丝的妙译:宁可居无竹,不可日无书。还有:人无书不可交!

当中国的书店纷纷让位于商铺时,这里的商业区为何保存了这么多书店?问了很多人,得到以下答案:一是爱尔兰人爱读书,人人家里都有藏书;二是中小学没有教科书,只有指定参考书,老师开学会开出一张几十本书的书单,作业就在其中;三是政府有一定的资金补贴,比如税收支持和地租补贴。在爱尔兰只有婴儿食品、衣服和图书是全部免税的。

爱尔兰教育是发散式的,学生会读得很杂——这要求老师有广博的阅读量,不过被问倒了也没关系,老师可以让学生帮着介绍那本书,以便大家分享。于是,“我们可以让书籍再酷起来”,爱尔兰人说。

另外,我还问了一个问题,为何不上亚马逊网站购书?答:西欧的人工贵,物流成本高,综合算下来购买网上打折书也不便宜。不过书店还是得靠多种经营,我注意到除图书、CD和DVD外,Tower书店还售乐队T恤和时髦包包,应有尽有。楼上是咖啡厅,楼下是小演唱厅,定期举办图书推介或音乐推介会。

其实,逛书店和上购书网站完全是两码事。在老街漫步,在旧书店逗留,在酒吧谈天说地,在露天咖啡馆翻阅新书。置身书香中,会不知不觉忘记凡尘的嘈杂和喧哗,悠然安适。这大概就是书店开在商业旺市的功能吧,于喧嚣之中觅清静。

这家Tower书店有一个小社区,登录上去看发现是个会朋友的地方。书店不只要微博营销,还负责将同等爱好、同类气质的人聚拢在一起,以书会友,这大概就叫“精神缘”吧。

一家书店也好,一座城市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没有了精神追求,只会一片荒芜。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醒,始于知识精英的觉醒。

忧虑却沉稳的年轻人

在都柏林新区可以见到超现代派的建筑,只是人气不再,这里曾是经济高涨的见证。爱尔兰一度是全球第四大软件出口国,其医药产业也十分发达。经济繁荣的20年里,都柏林城市人口有过30%的增长。金融风暴之后,大批年轻人又涌向以美国为主要目的地的海外。

如果深入到这座城市的生活层面,人们还算淡定,按部就班,偶尔喝个小酒、泡个咖啡馆。都柏林湾老人们在散步、遛狗,似乎金融危机未曾涉及到这里。一个经济增长率2%的国家看起来比我们这个增长率8%的国家淡定多了。

都柏林几乎没有高楼大厦,像许多欧洲中小城市一样,至高点是某座教堂的十字架。如今,在奥康纳大街上一座现代派的地标拔地而起,120公尺高的不锈钢千禧年纪念柱,柱顶放置了3样东西:一份爱尔兰时报、一杯健力士啤酒和一把竖琴。此3样均为爱尔兰的标志。人们调侃说,假如2012年世纪洪水来临,塔顶是唯一不被淹到的地方。

当然年轻人是处于隐隐的忧虑之中的,否则就不会纷纷远走他乡了。都柏林同样处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街头上下班高峰期随处可见焦虑的年轻人,或手持咖啡或抽烟疾走。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年轻人追赶欧洲时尚,他们用拼成本、拼体力、拼耐力的钱来购买欧洲的衣裳或包包。亚洲人这种拼法在欧洲想都甭想,因为工会太强大了。欧洲人开玩笑说,你们甚至可以不按约定期限支付工人工资,我怎么能与你们竞争呢?我们的客串导游属于文艺女青年的范儿,她的正式职业却是做投资,像很多都柏林的年轻人一样,她为生活、为工作奔波忙碌,只是与其他一些国家拼命赚钱、追赶时尚的年轻人相比,要更踏实、沉稳一些。

然而,要知道这座百万人口之城据称是欧洲最年轻的城市之一,50%的居民年龄不到25岁。年轻人之城却有着一颗古老的灵魂,维京人的冒险血性和文人骚客的怀才不遇,在都柏林表现得既分裂又恰如其分。

城市与城市的竞争越来越像企业,拼创意、拼耐力、拼整合力、拼执行力。你做得如何,拉到国际舞台上遛一遛就清楚了。在这个全球竞争的时代,只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儿女情长终将被国际竞争的洪流冲刷,唯一能留下来的是一座城市深沉的灵魂。

(摘自《新周刊》)

上一篇:浅谈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银幕上的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