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时间:2022-09-23 12:26:15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摘要:根据有关专家对城乡不同类型的数万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23.6%的初中生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紊乱。10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偏执、抑郁、焦虑、恐惧、胆怯、冷漠等不良心理。由于心理失常,厌学贪玩,产生轻生念头,离家出走,对抗师长等心理偏差困扰着学困生的成长和进步,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的瓶颈。研究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只有弄清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困生转化才能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中学,特别是生源素质偏低的薄弱学校的难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瓶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深有感触,觉得“学困生”转化是一个绕不过去又不得不经常面对的教育棘手问题。从当前教育现状来看,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困生摆脱尴尬的处境:在学校,他们是被师生瞧不起的“另类”;在班级,他们是被多数人冷落的孤独者;在家庭,他们是不听话的“叛逆者”。长期被歧视,受压抑,心灵孤独,缺少关爱,致使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发展观,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相当比例的教师往往关注升学有望的尖子生,关注所谓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对于学困生关注度不够。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不安,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考虑和再三调研,决定把《农村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及对策》作为研究课题,企图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并总结学闲生转化的对策,给我校学困生转化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18%的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相关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卅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数占青少年总数的16%以上。更为严重的是,一份调查显示曾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10.9%,曾做好自杀准备的学生占4%。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比较严重,且有逐年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学习闲难,考试焦虑,难于应对挫折,青春期性心理扭曲,情绪不稳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僵化,学习成绩不稳定,并在行为上出现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等。

一、“学习类”心理问题

尽管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功利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学生在校获取的远不应当局限于知识,更应该是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但现行教育评价机制恰恰忽略了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完善人格的熏陶。另外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对子女寄予了过高期望,致使青少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据1998年北京《中学生时事报》的相关调查,58%的同学说,“父母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45%的受访学生感到当前的学习压力太大,50%的学生经常担心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受责备,57%的中学生为“考试成绩”而担忧。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下降、思维迟缓等多种症状出现。

(一)情绪方面

个体不当的自我认识和归因,将导致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和迁移。习得性无助感对学生情绪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难以适应环境,容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某些强迫症状。烦躁不安,莫名忧虑,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产生无助无望等消极情绪。

(二)意志方面

行为盲目,缺少深思熟虑;瞻前顾后,不能当机立断;易冲动,自控力弱;缺乏持久的意志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不在学习上;遇难而退,半途而废。

(三)性格方面

学困生性格表现为内向、孤僻、沉默寡言、拘束、不自然、胆怯、不善交际等。只顾冥思苦想,不善于虚心求教;韧性不足,缺乏毅力。

二、性格障碍

心理疾病反映在性格上往往滋生一些与外界不协调、无益有害的行为,对此人们通常认为性格怪僻,而没有正视这是心理疾病。学困生的学习行为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是一定程度的性格障碍。性格障碍是指个体心理特征上的消极因素,如嫉妒、孤僻、挑剔、过于敏感、容易发怒、不合群等。性格障碍,不仅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影响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

(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性格障碍主要包括孤僻、羞怯的性格;嫉妒心;反抗、易怒的性格等

1.孤僻、羞怯的性格

性格孤僻会使孩子难以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交往而变得自卑和羞怯。孤僻、羞怯倾向的学困生,自我封闭,被动地接纳环境影响,他们往往自尊心又很强,怕别人说自己不行,说自己无能,害羞的孩子通常会神经过敏,疑惑不安,孤单、沮丧以及逃避现实,难以融人群体。

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它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面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不满和怨恨,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情感。嫉妒心理过强的人,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都会给他带来痛苦,平添不少烦恼。

3.反抗、易怒性格

有些学闲生常常表现出对抗家长、教师与学校规范的情绪,或者容易发怒、不能自制,情绪波动大。

(二)学困生性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性格障碍是一种消极的个性心理,它的产生及发展有其不可避免的成长经历,挫折、压力都可能是形成性格障碍的重要因素。其中包含了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诸多因素。

1 从自身因素看

孤僻、羞怯性格的成因有性格过度内向、“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学业上没有成就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嫉妒心理的成因有自小养成心胸狭窄,不能以宽容心态待人处事;父母常在孩子面前有过强嫉妒心理的表现;学习成绩差、备受教师同学的冷落,由于自卑而引起嫉妒;家长常在学生面前故意夸赞某某孩子如何如何优秀,数落自己如何如何不如人家,孩子因为怨恨而嫉妒他人等;反抗、易怒性格的成因:经历过过多的挫折与指责、心理承受了相当的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压力,需要情绪宣泄。父母管教不当、管教孩子没有原则,仅凭自己的性子,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或实在没有能力做的事,学生也会产生抗拒心理。

2.从社会因素看

信息时代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使学生面临着更多压力。社会压力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学校直接延伸,教师自然而然就把自身压力直接移到学生身上,运用高标准的要求、统一的成绩来评价孩子,而不考虑孩子是否适应这种学习,这实际上间接制造出了一批学困生。这是形成学生性格障碍的又一根源。当学校对孩子进行急功近利的摧残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在做着学校的帮凶,所有的空间都被所谓的“家校结合教育”占据,孩子没有自由支配的个人空间。在这样的压力下成长,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各种压力重压下,孩子难以适从,结果催生出一个一个性格障碍的主体。

3.不良诱惑

在当前社会中,对青少年的诱惑最明显的是网吧,目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1)网络病症。不少青少年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一些青少年已出现明显的网络病症,对网络产生依赖,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易出现狂妄和虚无的错觉,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扭曲。(2)荒废学业。迷恋网吧的青少年学生大都处于“花季”年龄段,本该是充满朝气、充满幻想、充满求知欲的年龄,而这些学生却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网上,不能完成学业,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3)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专家通过调查分析后称,目前一些青少年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网络中不良信息的现学现用。

三、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1厌学心理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苦不堪言,最终导致逃课、逃学。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学困生因知识基础薄弱和接受能力较差,往往成为学习的落伍者和考试的败北者,不管付出怎样努力,总是得不到肯定、表扬,相反不是挨老师的批评,就是受家长的斥责,于是厌学情绪就会滋生。另外,部分学困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滋长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2.自卑心理

学困生自尊心被扭曲,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白认为“无可救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表现出一种渐离学习活动的倾向,破罐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未得到尊重或受到挫折,使心理失去平衡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自卑的表层感受是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者的行为表现:课堂上无精打采,东张西望,昏昏欲睡。学业上,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落、家长的训斥,处于压抑、冷漠的心境,心态消极,缺乏自信。这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而自卑,被烦闷、孤独、痛苦昕折磨,甚至无助,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减弱了其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3.逆反心理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学困生的闪光点不易被发现,进步容易被忽略,取得的成绩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过多地批评、训斥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学困生的逆反心理要比其他学生严重得多,他们大多数有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爱捣乱、起哄,甚至公开与老师对抗等。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部分是源自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对学优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往往目光温柔,言语亲切,充满期待。而对一些学困生,教师注视的目光就带有警告、怀疑和责备,有的教师带有偏见、歧视,甚至讽刺、挖苦。由于他们在课堂上经常受到责备或冷落,产生挫折感,进而对教师失去信任,产生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原因是来自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恨铁不成钢,加上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习不好或成绩不佳,来一阵暴风骤雨般的训斥、责骂。学生虽然经过努力,但仍然难以达到家长的目标,进而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把学习上的挫折迁怒于老师和学校,产生对立情绪和反叛行为。

4.失落心理

学生成为学闲生并非灭生的命中注定,他们原来同样得到家长的喜欢,老师的关心与呵护,他们具有优等生的各种品质,但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才被认为是学困生。一般来说,学困生在各个方面都不太令人满意,在家里经常遭到父母的责骂而得不到疼爱,在学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得不到关心,同学们也歧视甚至疏远他们,人际交往的圈子不断缩小,自然产生一种失落感,于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松弛怠慢,情绪低落,学习生活无动力,自信心减弱,感到无助。犹如哀鸣的孤雁,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5.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是在他人超越自己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反映。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有时不惜挖空心思采用流言飞语恶意中伤,有时付诸手段卑劣的行动,怨恨别人、诋毁别人等,致使自己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竞争中受挫会导致对成功者的嫉妒;因教师表扬会产生对被表扬者的嫉妒;因容貌欠美、身材欠佳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心生嫉妒;或因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感到极度不快等。嫉妒心理强烈的人,处理问题时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情绪化反应强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难对事情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

6.惰性心理

学闲生得不到家长的关心、教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自甘堕落。他们一旦被列入学冈生的群体,学习没有动力,自信心大减,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还有部分智商并不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之所以沦为学困生,主要在于懒于思考,懒于动口动手,只满足于一知半解,遇到困难难以坚持、缺乏毅力。学生的行为方式一旦固定,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成为他们心理的稳定因素,惰性心理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行为,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困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心理因素。因而学困生的培养转化首先要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学困生心里总不是滋味,总觉得低人一等。在学校,学困生总是受到教师的无端挑剔和指责,从担惊受怕到噤若寒蝉,到沉默寡言。在家里,学困生的待遇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就是暴风骤雨般的棍棒教育。在学校受歧视,在家没温暖,感到自己孤独无助,把自己封闭起来,造成他们内向孤僻、冷漠、不合群。

7.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与未能满足需要,预料到失畋或意识到某种失畋的可能性的心理。有考试焦虑倾向的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考试焦虑者(P

8.冲动心理

学困生冲动心理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从未受过挫折,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和尊重他人,动不动就耍脾气;另一类是问题家庭的孩子,这类学困生意志比较脆弱,情绪起伏波动大,敏感多疑,一旦有外因刺激,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缺少理智,产生可怕的冲动。

(二)学闲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研究资料表明,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均是其形成的原因。

1.学冈生自身因素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学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人际关系障碍、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致使学习与娱乐关系处理不当等等自身因素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2.家庭教育错位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讲,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错位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3.学校教育不当是造成学闲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剂

教师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呆板等学校教育不当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刹。

4.社会不良现象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

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等,使学困生轻视学习,无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不少人没有知识照样能打工赚大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业越来越差。此外,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不健康的书刊、不文明的场所、网络的不良诱惑等,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因素。

总之,学困生的性格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成因也异常复杂。在家里,学闲生往往被抛弃,在学校他们经常被忽视,在同学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父母的不当教育,老师的批评与训斥,同学的冷嘲与热讽,时常在耳际回荡,他们对人生感到渺茫,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对前途失去信心,其内心极度痛苦,他们一旦受到伤害便会滋生与家庭、学校、老师、家长愈来愈强烈的对立情绪而做出更强烈的叛逆行为,对社会抱有敌视态度,总是寻机报复,消极心理突出。从本质上讲,学闲生自己的内心并不希望如此,他们也同样渴望得到安慰、尊重、信赖、理解、关爱。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是希望改变现状,获取理解,求得尊重,渴望关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学困生缺点多影响面广,如果教育不当,这个群体就会膨胀,学困生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帮助克服心理障碍,促使其健康成长,作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多鼓励,给予信心,少责骂;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加强引导,关爱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晨曦.不可不察的家教奥妙[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董奇.心理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易松春.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方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09).

[4]张瑞玲.高效能家长的教子心经[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5]李树彬.教师是如何制造差生的[J].教师博览,2002(09).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农村学闲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N2015_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卢小强,出生于1980年,男,甘肃临潭人,甘肃省甘南减族自治州临潭县第三中学教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学论和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上一篇:凯蒂的卷心菜 下一篇:绿灯不亮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