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目标: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时间:2022-09-23 11:52:22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目标: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摘 要: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湘鄂赣三省乃至中国中部地区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武汉城市圈、湖南“3+5”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的战略目标应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继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目标

一、引言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湘鄂赣三省现有的武汉城市圈、湖南“3+5”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三大城市群为依托,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建设形成的一体化的城市群集合体。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和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和科教基础,且城市群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体系不断完善,是我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2010年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了《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简称《中国发展报告2010》)。此报告确立了今后重点发展的8个大城市群:哈长(黑龙江哈大齐和吉林的长吉)、闽东南、江淮、中原、长江中游(长株潭、武汉城市圈、昌九)、关中平原、成渝和北部湾。此外,明确了环渤海(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特大城市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极。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认为,中国希望培育一个新的城市群为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动机已十分明显。

早在1987年,以武汉为中心,跨越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湘)、湖北(鄂)、江西(赣)和河南(豫)四省,由武汉城市群、湘东北城市群和赣北城市群构成的经济圈——武汉经济协作区成立,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的目标便是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第四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但是,在2004年,中部各地开始陷于 “龙头之争”,错过了迈进“第四极”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能力,应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继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二、文献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方面的文献中,大部分都是着重描述单个城市群发展的,例如,秦尊文(2003)对华中三角洲,李靖宇、聂松竹(2004)对东北地区,秦尊文(2005)对中部地区,谷继建、宋华锋(2006)对黄河三角洲,叶飞文(2006)对海峡经济区,张晨(2007)对成渝经济区,朱丽萌、陈志伟(2007)对汉长昌都市圈,耕夫(2008)对北部湾,沈明君、赵立恒(2008)对东北地区,林喜庆、许放(2008)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汪倩雯、张明举(2008)对成渝经济区,马传栋(2009)对泛山东半岛城市群,朱文强、刘彦昆(2009)对西三角经济圈,何伟、曾礼、汪晓凤(2010)对“西三角”经济圈,李秀中(2010)对成渝经济区,邓扬建、熊志君(2011)对“中部金三角”,魏后凯、成艾华(2012)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研究。而同时对多个城市群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献,相对来说较少,主要有童中贤(2008)对“长武郑”板块、东北板块、成渝板块、海西板块,林喜庆(2009)对东北地区、海峡经济区、华中金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王军(2009)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何伟、汪晓凤(2010)对东北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海西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圈、黄金中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邬云峰、何伟、汪晓凤(2011)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中三角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圈、福建海西区域、广西北部湾的研究。

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城市群的研究,所使用的名称也不同,没有将所研究的城市群名称固定下来,名称使用不规范,与《中国发展报告2010》所划定的八个城市群的范围不一致,最重要的是,没有囊括对八个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三、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目标: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中国发展报告2010》确立了今后重点发展的八个大城市群具体为:

哈长地区,是指包括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哈大齐)三市和吉林省的长春、吉林(长吉)两市在内的两省经济最发达地区;

闽东南地区,包括福建沿海地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5个地级市辖区,辖43个县;

江淮地区(安徽皖江地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个地级市,共59个县(市、区);

中原地区(河南中部),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

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湖南“3+5”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和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吉安);

关中平原地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商洛;

成渝地区,包括重庆、成都、自贡、德阳、遂宁、内江、南充、眉山、广安、资阳;

北部湾地区,指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包括广西近海沿边的玉林、崇左2市的交通和物流。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工业总产值(当年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这几个总体指标中,除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这一指标是仅次于成渝地区排名第二,其它几个指标都是排名第一。

从前两项指标,即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与第二三产业总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分列第五、第四,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仍需进行大力度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进程;从存贷比来看,虽然长江中游地区排名居中,但以0.75的最优存贷比来说,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既不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也不存在信用过度扩张的风险;而科技教育总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仅为17.23%,仅为排名第一的北部湾地区的58.51%,说明政府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过低,今后应增加对这两个方面的投入,以科教的高水平吸引人才。

上表可以看出,在城市群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稳中有快,没有出现非常大的波动,总体趋势向上。长江中游地区与成渝地区,从同比增长速度来说,不相伯仲,兼具了稳定性和潜力性,是争夺中国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最具实力的城市群之一。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城市群的主要总体指标、主要结构指标和同比增长速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形成雄厚的发展实力和规模,在促进中部崛起和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群中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城市集群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定位,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设立机构。成立三省统一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领导小组,并在三个省分别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谋划、协调城市群建设中的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实现专职集中办公,完善工作推进平台,强化、协调功能和执行功能,探索城市群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2)制定规划。城市群规划空间上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协调,时序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努力促进利益均衡,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做到资源共享、调剂余缺、实现多赢,重点发展一个中心城市、二个副中心城市、十个组团式城市和若干个中心城镇,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路子,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城市集群、产业集约的新路子。

(3)出台政策。三省应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开放的、多元化区域经济体系,出台各种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统一政策,撤除贸易和要素壁垒,统一外商投资的优惠条件,统一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统一人才、技术、资金的自由流动,切断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家的联盟关系,真正形成由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营造统一的市场准入环境、统一的市场执法环境和统一的市场法治环境。

(4)项目推进。三省应统一协调加快城市集群中的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现代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实行产业链重组战略,有效整合产业存量资源,构建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推动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5)协调利益。城市群合作范围应主要包括基础公共服务合作、经济公共服务合作、社会公共服务合作、公共安全服务合作四个方面。应谋求多样性合作方式共存共赢,促进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行为约束与激励机制,信息交流与对话机制等合作机制的形成,最终达到协调群区发展、解决区域公共问题、化解城市群内部争端、避免恶性竞争、提供利益诉求平台等合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秦尊文.华中金三角: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J].企业导报,2003(12)

[2] 李靖宇, 聂松竹.东北地区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2004(01)

[3] 秦尊文.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2)

[4] 谷继建,宋华锋.黄河三角洲:中国区域经济体第四极?[J].中外企业家 .2006(10)

[5] 叶飞文.努力打造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J].宏观经济研究.2006(10)

[6] 张晨.“成渝经济圈”:中国第四增长极[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07(07)

[7] 朱丽萌,陈志伟.构建汉长昌都市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J].学习与实践.2007(04)

[8] 耕夫. 第四增长极:告诉我们什么?——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构想.南方国土资源[J].2008(04)

[9] 沈明君,赵立恒.全面振兴东北,再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3)

[10] 林喜庆,许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8(07)

[11] 汪倩雯,张明举.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第四极——成渝经济区分析[J].理论前沿.2008(12)

[12] 童中贤.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构建及对比分析[J].求索.2008(07)

[13] 马传栋.泛山东半岛城市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分析[J].山东经济.2009(04)

[14] 朱文强,刘彦昆.重庆将是中国经济第四极——本刊专访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J].小康.2009(11)

[15] 林喜庆.角逐“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研究——对各竞争主体的SWOT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6] 王军.寻找中国经济“第四极” [J].商周刊.2009(04)

[17] 何伟,曾礼,汪晓凤.“西三角”经济圈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研究[J].探索.2010(02)

[18] 何伟,汪晓凤.中国“准”经济增长第四极GDP增长及趋势比较研究[J].重庆行政.2010(01)

[19] 李秀中.成渝经济区规划即将获批将成中国经济第四极[J].大陆桥视野.2010(12)

[20] 邓扬建,熊志君.“十二五”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探索[J].当代经济.2011(13)

[21] 邬云峰,何伟,汪晓凤.中国“准”经济增长第四极竞争力比较研究[J].探索.2011(04)

[22] 魏后凯,艾华.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江汉论坛.2012(04)

上一篇:绿道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区域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