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喝不喝随你

时间:2022-09-23 11:03:46

“真正的心灵鸡汤不见得刻意要你去‘矫正’一些观念,它唯一想要告诉你的大概只有――要尝试,找出内心所向。”

心灵鸡汤的流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了。我也不知道心灵鸡汤到底算怎么个归类法?成功学?灵修学?爱情短片故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语言或文体里出现鼓励性,或者一种激发性的句态,就容易被定义为鸡汤。因为鸡汤实在太普遍了,人们久而久之就对它特别敏感,一点暗示,就容易让人闻到它独特的“味道”。而近期更有研究表明,热衷于心灵鸡汤的人,往往智商遗憾地偏低。

我倒是不觉得心灵鸡汤不好。鸡汤不鸡汤的,本来就因人而异,有人喜欢鸡汤,有人喜欢菜汤,有人根本不喜欢喝汤。一味抵触某样东西,和喜欢它要花去的力气其实差不多。我们有时拒绝被鸡汤洗脑,很多情况下只是我们不想再被那些镂空的“正能量”欺骗而已――我们还是需要正能量、充实感和人生方向的一些正面引导,只是需要以一些更为正确的方式。

与其着眼鸡汤本身好坏,不如把眼光转到更内向化的地方,比如,“我有没有办法分析这些观点究竟正确与否?”“我会不会因为每天给自己灌输太多不切实际的正能量或者成功观,而变得越来越沉溺,以致出现幻觉中毒?”“自己对自己的印象和自己在行为上与之产生的落差,究竟能否通过一种方式去衡量,有效的阅读是否能作为中间的平衡体?”……

一些唤醒内省的东西,想必才是最为吃重的。当然如何调整内在,很多鸡汤书里也不是没提过――有许多书里讲得还颇有道理,譬如,“如何培养自控力”“每天挤出一管沙漏的时间做冥想”“对这个世界报以温柔又坚韧的姿态”……这些说法本身是好的,它们的理论拥有自己的经络,结实可靠,储蓄着生命的动能,也具备折射外在世界的透明度,但它们本质上却有一些无法消掉的痕迹,比如刻意。

拿最简单的写作来说,先起题目后写文章往往比先写文章后起题目困难很多,先起题目的话,就不太容许文字有太多对立因素,也容易抑制掉一些分散却相对灵活的语言份额,简述这样一篇文字的时候,往往只有绕着它主题的引力进行,一旦脱离轨迹,它就会变成一篇与预期不符的很“飘”的文章。但往往,先写文章就不见得,它虽不设前提,其自由度却因此无限拉伸,某种情况下,它更能承载思绪和感性上一些漂浮的知觉,这些对文字虽然不具备很强的“验证性”,倒让文字的气质显得意外真实。

很多鸡汤没办法让文字如此清爽,或者说让文字过滤成可以被读者呼吸进去的质地,便是因为此。它们往往受制于主题而显得过“硬”,即便道理再通达,事例再搞笑,读着读着还是可以摸到它观念上凹凸的棱角。那再回过头来说,并不是鸡汤文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一些鸡汤文的作者观点输出得太用力,容易适得其反,读到后面就变得有点尴尬而莫名怪异了。

记得曾在一本文言文书里读到过一句话,意思大概是:一个人如果内心明澈,那他说出的话也是清晰的。那些鸡汤文之所以熔着一层脱不去的“硬壳”,其实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它们可能并非纯粹的鸡汤,而是掺杂着杂色的鸡汤;它们或许只适用于某些情况和某些比较狭义的心境,提供着一种半饱不饱的折中方案。作者对自己作品存虚的地方流失了底气,以致文字的印象才会黏着一层厚重又脆弱的氛围――它们读上去总像是在与它们自己想象中另一个虚设的对立观点,发生着遥远的抵触。

那在这个充满怀疑,相信什么往往容易身陷模式化弊端的时代,心灵鸡汤还被需要吗?我想还是需要的,或许正因如此,反而更加需要。当然,不是教你成功的心灵鸡汤,也不是教你怎样心平气和的心灵鸡汤,更不是教你如何处世的心灵鸡汤,处世学本身存在太多随机性和谬误,且它是非自然的。

真正的心灵鸡汤可能更具有包容性。它不会暗示你成功有多重要,以至于当你产生未成功的挫败感时,它便摆出其双重身份的另一种模式,成为嘲讽又极度苛刻的纸面怪物,侧面给你施压,不停鞭挞你。它也不会安慰你未成功的状态,教你“如何接受人生的失败”。它可能会通过更好的语言跟你解释:这个世界并非是被成功和失败两种概念所框住,保有自己的“运动性”,也与外界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并且坚持、恪守着什么,这个也是独属于你的。它不会挥着一张励志的标签,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怎样”,它可能更多的是在提醒生命有着更多维的选择,所以不要因为别人的引力,迷失掉自己的轨迹。

真正的心灵鸡汤不见得刻意要你去“矫正”一些观念,它唯一想要告诉你的大概只有――要尝试,找出内心所向,可能最后“金矿”还是不会掉到你选择的那条路上,但过程中的快乐你可以去尽量充实、体会。

上一篇:嘿,他可能不是瞎说! 下一篇:姑苏区7―9岁儿童卫生饮食习惯对牙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