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诈骗罪客观方面的基本构造

时间:2022-09-23 09:38:03

摘 要:诈骗罪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犯罪类型。面对形形的诈骗犯罪,尤其是一些新型的诈骗犯罪,司法实践中往往被错误地定性为他罪,这不仅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也有悖刑罚的目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我国刑法理论对诈骗罪的构造研究的不足,为了有效地打击诈骗犯罪和澄清诈骗犯罪和相关犯罪的界限,很有必要对诈骗罪的构造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诈骗罪;客观方面;基本构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46-02

一、外国刑法对诈骗罪客观方面基本构造的规定

总的来看,各国刑法分则对诈骗罪的基本构造要件的规定不一,有繁有简,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比较完整规定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的当数瑞士刑法。现行瑞士刑法第146条第1款规定:“以使自己或他人非法获利为目的,以欺骗、隐瞒或歪曲事实的方法,使他人陷入错误之中,或恶意地增加其错误,以致决定被诈骗者的行为,使被诈骗者或他人遭受财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重惩役或者监禁刑。”由此可见,在瑞士刑法看来,诈骗罪的成立,除了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外。客观上还须具备这样的逻辑构造,即(1)欺骗行为;(2)使受骗者陷入或强化认识错误;(3)受骗者作出财产处分行为;(4)使他人受到财产损失。较之瑞士刑法的规定,其他国家的刑法对诈骗罪的构造规定的则相对简单一些,只是规定了诈骗罪的部分构成要件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的外国刑法对诈骗罪的基本构造要件规定的比较简单,但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大多认为,除了行为对象与行为人的故意与目的之外,诈骗罪(既遂)在客观上必须表现为这样的特定行为发展过程: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行为为人或使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损失。英美刑法理论也认为,成立诈骗财物罪,除了主观上必须故意或者轻率地实施欺骗行为,不诚实地取得财物并怀有永久性剥夺他人财产的意图外,客观上必须存在欺骗行为;欺骗行为必须作用于人的大脑;行为人或者第三人取得了财物(结果);欺骗行为与被禁止的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二、我国刑法对诈骗罪客观方面构造的规定及争议

很显然,我国刑法第266条用简单罪状的方式对诈骗罪表述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由此可见,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诈骗罪的成立除了行为人具备故意及非法的占有目的外,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但是,关于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的构造,则长期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有如下这样几种具体观点的争论。

(一)四要素说,这种学说认为,成立诈骗罪一般要具备的客观要素包括:诈骗行为;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他人基于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获取财产或财产性利益。也有学者认为,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用欺骗的方法,使公私财物的所有人、占有人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自愿地”将自己所有、占有的财物交给犯罪分子或犯罪分子授意的第三人的行为。这一特征表明,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由如下要素构成:欺骗手段,错误认识,交付财物,损失或取得财物。很显然,这一观点也是采取的四要素说。还有观点认为,诈骗行为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要素:行为人采用了欺骗手段,受害人发生了错误认识,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行为人获取财物或财产性利益,且数额较大。这种观点也是采取的四要素说。

(二)五要素说,这种学说认为,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上的损失。这种观点进一步认为,诈骗罪的基本特征为:第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第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发生侵害他人财物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还具有不法所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法所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使他人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所有的财物(积极权益的增加);二是使他人免除或减少自己的债务(消极利益的减少)也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比如,刘明祥教授认为,诈骗罪与其他财产罪相比,其结构形式更为复杂。一般认为有五个要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而交付(或处分)财产――行为人获得或使第三者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就以上两种观点而言,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不能赞同。因为第一种观点是基于诈骗罪是一种侵犯个别财产的犯罪而论的,而现在多数人认为诈骗罪是一种侵犯整体财产的犯罪。把诈骗罪视为一种侵犯整体财产的犯罪,具有理论上的妥当性和司法实践的合理性。首先,尽管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要求诈骗罪发生财产损失的结果,在此意义上说,似乎只要行为人使用诈术转移了数额较大的财物,就成立诈骗罪。但是,犯罪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诈骗罪也概莫能外,如果欺骗行为不可能造成被害人财产上的损失,就当然的不能成立诈骗罪。其次,在肯定被害人的财产损失时成立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还应明确,诈骗罪不是侵害个别财产的犯罪,而是侵害整体财产的犯罪,所谓侵害整体财产的犯罪,是指应当将财产的丧失与取得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评价,如果没有损失,就否认犯罪的成立,而所谓侵害个别财产的犯罪,则不需要进行财产的丧失与取得作为整体综合评价,只要被害人丧失财产就构成犯罪。从理论上来讲,把诈骗罪看做为侵害整体财产的犯罪,无疑具有妥当性。最后,从司法事务操作的便利上来讲,把 诈骗罪看做为侵害整体财产的犯罪,具有合理性。司法机关往往以欺骗行为最终给被害人造成的实际损失数额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因为一方面,在欺骗他人同时给付对价的场合。交易关系 事实上存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损害以价值是否实际减少为评价的尺度,在有商品交易存在时,即使被害人因为受到欺骗而交付了财产,但是只要对方向其支付了价值相当的物品,使其经济目的得到了满足,就很难说有较大的实质上财产损害。此时,“必须把权利人失去的财产与其所得到的回报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虑,才能最终确定其是否有经济上的损害及损害的多寡,如果只考虑被骗者交付财产这一方面,以此作为判断财产损害的根据,完全不看行为人同时向其支付了价值相当的财物这一方面,这是不公平合理,也不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因此,在司法实务中,对支付相当价值的财物后骗取财物的,原则上不定为诈骗罪,却有必要以犯罪处理的,应以行为实际构成的罪名处理。例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明显具有欺骗性质,但其目的是获取非法利润,起行为特质是通过市场交易用提供一定商品的方式去得他人财产,而不是无任何代价地取得他人的财物,所以,构成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而不是构成诈骗罪。上述的第二种观点,也不为笔者所赞同,这种观点也仅仅只是形式地而不是从实质的角度理解财产损失。第三种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可谓抓住了诈骗罪的实质,但须要指出的是,受骗者本人或第三人财产上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失,原则上应当以客观价值标准进行衡量,但也不能绝对的排除主观的价值衡量和被害人的主观的目的是否得以实现。这个问题,笔者将在后文中予以详细的展开。

三、本文主张的诈骗罪客观方面的基本构造

刑法所规定的每一个具体的罪名,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构造。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该罪的逻辑构造,才不至于在具体认定犯罪的时候出现偏差。某罪的逻辑构造,也就是该罪的特定的发展顺序。比如,敲诈勒索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实施恐吓行为――对方产生恐惧心理――被害人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者第三者取得财物或财产性利益――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对于诈骗罪而言,本文主张以“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继续维持或强化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或使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做为诈骗罪的基本逻辑构造。对于笔者所主张的诈骗罪的这一基本构造,须予以特别注意者有二:其一为,被害人的处分财产的行为或交付行为是认定诈骗罪的核心,也可以说是诈骗罪区别于盗窃罪的关键之处,当然,如何认定处分行为是否存在,适宜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容笔者于后文详述;其二是,对于诈骗罪的这一基本构造,切忌不可简单的做形式化的理解,一定要对其做实质的解释。在对其做实质的解释时,尤其需要善于运用体系解释的方法。从解释论的角度而言,整体只能通过对其各部分的理解而理解,但是对其各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其整体的理解。同样,在对诈骗罪的构造要件进行解释时,也要注意进行整体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我国刑法规定了基本的诈骗罪类型的同时,还规定了合同诈骗罪、招摇撞骗罪以及多种金融诈骗犯罪类型,就更需要注意运用整体的解释方法了,借用张明楷教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得不断地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来对诈骗罪的构造要件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1]吴昌植.韩国侵犯财产罪判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9

[2]Janet DineJames Gobert.CasesMaterials on Criminal Law,2nd.Blackstone Press Limited 1998:pp.391~393

[3]赵秉志.侵犯财产罪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27

[4]王晨.诈骗罪的定罪与量刑[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28

[5]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1128

[6]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7:775

[7]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09

[8]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46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议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