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艺术瑰宝

时间:2022-09-23 09:31:12

蒙古族民间艺术瑰宝

摘要:呼图格沁(好德格沁)是一种拥有久远历史、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发源于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当地称之为”蒙古秧歌”。是一种融蒙古族歌、舞、戏剧、祝赞词于一体,采用蒙古语演唱,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艺术精华,具有萨满教成分的蒙古族傩戏。整个表演过程中既有固定演出套路又可以由白音查干根据祈福人家不同情况进行即兴发挥,而且每一家在表演内容上、时间上都可以灵活处理,没有严格限定,使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根据作为一种传承百年的戏剧形式,“呼图格沁”具有团结凝聚人心,给予村民精神力量的作用。

关键词:“呼图格沁”;蒙古族戏剧;民间艺术形式

呼图格沁是产生于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的一种集歌、舞、戏剧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呼图格沁古时称好德格沁,蒙语为丑角、滑稽戏之意。后更名为呼图格沁,意为求福求子,更具概括性、表现力。“呼图格沁”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在萨力巴乡一带蒙汉杂居的村子里演出,一是为了增强年节气氛,二是为了消灾解难辟邪,三是为了祈求多子多福。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家乡气息,舞蹈动作简单明了、夸张有力,语言多以提问和对答的方式,表达口语化,有大量说白。蒙古族的民族特点在人物、服装、舞蹈以及歌唱都有明显体现。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秧歌的许多可供借鉴之处。在走街串巷、载歌载舞中体现其独特艺术特色。

一、戏剧起源

关于呼图格沁的起源,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是大旱年间,草原草料无收、牛羊不肥。当地王爷十分忧虑,心有所思日日惦念,某晚得一高人托梦令其至阿尔泰山寻神仙白音查干消除灾难,该神仙神通广大,与天地同寿。王爷梦中行至阿尔泰山遇一老头,白须白眉,身着白衣头戴白帽,手持一杖,仙风道骨与天地相融。顿觉此人气质非凡,经询问此人正是神仙白音查干。向其讲明来意,请其下山前去祈雨求福。神仙让其前往西北方向的庙宇诚心祈福,自会相助。次日王爷按其要求照做,神仙白音查干被其诚心打动,下山履行承诺。自此风调雨顺、牛羊肥硕。王爷心存感念,欲为其建庙供奉香火,神仙见此便带来家眷守护此地。

另一种是数百年前,敖汉的始祖索诺木杜棱来到了当地的老哈河畔建立了部落,相传他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建立之初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但不久之后遭受天灾和瘟疫,人口骤减、牛羊绝迹。当时著名喇嘛嘎拉德恩前往西天受佛祖指点,得知阿尔泰山有位老仙人名为白音查干,能为百姓驱灾降福,随着仙翁的到来,敖汉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仙翁临别时嘱咐百姓日后逢正月十三装扮成其模样,并按照其所为去做,便可消灾降福。虽然这仅是民间传说,但我们可以从中深切的感受到,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最初起源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据后期历史考证,其产生年代应为清嘉庆年间。

二、角色及服装道具

全戏共有6个角色,分别为白音查干、曹门代、朋斯克、花日、孙悟空、猪八戒。其中白音查干(又称白老头)、曹门代、朋斯克(又称黑老头)、花日为蒙古族角色,孙悟空、猪八戒则为汉族角色。白音查干,是一位须发飘然的老者。朋斯克,白音查干义子,敦厚老实,孔武有力。白音查干及其子朋斯克均左手持龙头拐杖右手挂麻栎珠,拐杖长一米二、三,木制,外表涂上木头本色。麻栎珠又称“念珠”,上刻有十八罗汉,一般挂在手腕上,有时也缠在龙头拐杖上,二者均作为武器使用。曹门代,是白音查干之妻,善良温柔,仪态大方。花日,白音查干之女,蕙质兰心,活泼可爱。曹门代及其女花日各执四块方形彩绸,左手握红绿两块手帕,右手握红粉两块,名为五彩布,有镇压之意。孙悟空双手各执一棒,名为双宝棒,有降妖除魔之意,作为武器使用。猪八戒手持九齿钉耙,同作为武器使用。孙悟空和猪八戒均为19世纪中叶受清政府政策影响,大量中原地区文学作品涌入,顺应蒙汉民族文化交融之势,而新加入的角色。戏中全部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该传统保留至今。

三、仪式流程

1.前期准备。

有意祈福者需请村里德高望重之人前去邀请表演者前来表演,以表祈福之意。表演者_始做前期准备,包括面具、服装、乐器。面具需请专人制作,完成后送至庙中供奉,由喇嘛诵经,请神附至面具之上。等待正月十四清晨将面具请出。

2.表演过程。

正月十四清晨将面具请出,表演者戴上面具即代表神灵,一路载歌载舞去往有意祈福者家中。在这期间演唱《敖汉赞歌》,旨在营造红火热闹的场面。行至院中,表演者跳起“盘肠舞”(环绕着象征吉祥的“盘肠”图案而舞)可为主人驱灾、祈福,开启新一年幸福美好的生活。“盘肠舞”结束后,除孙悟空、猪八戒留在院中,给人们带来幽默、轻松、滑稽的表演。 他们用手中武器四处指点,既消灾避邪又诙谐有趣,其余人进入屋中。主人家会供奉茶水、果子、饼干等,此过程中表演者坐在主人家的炕上又说又唱。有热情好客的主人还会给表演者一定报酬,主人招待得越热情,表演者演唱的也就越起劲儿。如主人有“求子”的愿望,白音查干老头则会从自己的的白胡子上拽下一根儿,上面还会系上一个铜钱,嘴里说着祝福的话语送给女主人,祝福其第二年可以生下一子。对于不“求子”的主人家,白老头根据不同接户人家的需求演唱内容合适的曲目。当演员唱起《青鸟歌》的时候,主人知道为他们祈福的表演者要走了,就会极力挽留,提出至少让白音查干的妻子曹门代留下来。这时候白音查干与其子朋斯克就会唱起《求情歌》,答谢主人的深情,请求主人不要挽留,他还要去其他人家送福。要回自己的老伴儿后,演出队唱起了《四个杭盖》,又向另一家走去,直到把祝福带给全村各家各户为止。

3.表演尾声。

在正月十六结束所有的表演之后,按照传统习俗需要在村子里找一合适地点,用秫秸作为火把,两两交叉架起点燃火把,在紧密的鼓、钹伴奏声中,表演者在火堆旁一边跳舞一边唱起《祭火歌》,在火燃烧大概几小时后,在火上跳来跳去并顺势将面具丢在火堆里将其烧化。当地人认为只有烧掉面具送走神灵,才会达到祈福的效果实现愿望。送神仪式到此结束,整个“呼图克沁”的表演也就接近了尾声。

四、相关演唱曲目

1.《赞敖汉歌》。

此曲为表演者由庙中行至院中的道路上所演唱的曲目,包括《四季歌》,《四季歌》又由四个歌曲组成分别是《春》、《夏》、《秋》、《冬》。《春》的歌词大意为:春天大雁归来,伴随大雁的叫声,福气也会随之到来。《夏》的歌词大意为:草场茂盛,牛羊肥硕,人民生活安乐,相聚在草原载歌载舞,表达心中喜悦之情。《秋》的歌词大意为:谷穗金黄,硕果累累,人民相聚一起歌唱这个丰收之年。《冬》的歌词大意为:祈求明年依旧可以是一个丰收之年,风调雨顺,牛羊肥硕。整个《四季歌》表达了当地人民为人质朴善良,脚踏实地,及时享乐的淳朴愿望。

2.《青鸟歌》及《求情歌》。

离别时演唱的《青鸟歌》带有悲壮的仪式感,可以感受到海力王府当时宫廷娱乐的影子。

《求情歌》则表达了表演者对主人家盛情款待的感x之情,也表达了白音查干对妻子曹门代伉俪情深。

3.《祭火歌》。

在烧面具是会焚香唱《祭火歌》,以表达对神灵庇护的感谢,祈愿神灵可以平安回到阿尔泰山。而熊熊燃烧的火焰预示着来年的红红火火。

五、传承现状

2008年,金生先生、李福山先生获得了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称号。在敖汉旗文化局的支持下,乌兰召村成立了呼图格沁传习所,并收了一批新徒弟,让这个古老的文化遗产有了传下去的希望。但现在金生先生已逝,而李福山先生也已63岁高龄。受民族融合趋势及普通话推广影响,生活在蒙汉杂居地区的许多蒙古族年轻人已很少使用本族语言,而“呼图格沁”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能够熟练掌握蒙古语。因此下一代传承人仅十余位,均已近中年,无固定学习时间并不能独自登台表演。随着“呼图格沁”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得到更多人关注,其中不乏有媒体前去采访,包括台湾东森电视台、CCTV《走遍中国》栏目组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边境文化长廊工程”系列影片栏目组等。

六、传承意义

经过调研发现“呼图格沁”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一种传承百年的信仰,它几乎动员了家家户户加入到公共活动的空间之中,同时还吸引着周边村落的村民,达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并且它作为蒙古族戏剧的“活化石,在本村落的神}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呼图格沁”具有团结凝聚人心,给予村民精神力量的作用。但由于呼图格沁对语言要求的严格性以及其超强的综合性,并且缺少专门机构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与传承。此外,受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的改变、后人志趣取向等诸多因素影响。业内人士担心,如果不加以抢救,用不了多久,这一土生土长的优秀文化遗产将走向消亡。因此我们应对这一被国内外专业学者视为“弥足珍贵的蒙古族艺术瑰宝”,舞台戏剧“活化石”的独特艺术形式---“呼图格沁”,加以重视、宣传,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让瑰宝永存!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问题研究 下一篇:多媒体开拓语文课堂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