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剖析

时间:2022-09-23 09:30:12

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剖析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入激烈转型期,呈现出多元文化竞争的局面。高校文化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也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顺应高校亚文化的发展趋势,针对高校亚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视提炼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品位,积极改变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等手段,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亚文化;特点;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43-02

一、高校亚文化特点

1.自发性

高校亚文化的产生不是由外在压力或经过事先策划、组织倡导而形成的,有着明显的自发性特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渠道大大拓宽,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唯书、唯师”,对待世界和社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个性张扬,更加注重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强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高校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心态,它是社会和大学生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

2.时代性

高校亚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不同时代会产生出不同的高校亚文化,而且高校亚文化总是随着社会文化及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如20世纪60年代的服饰文化,就是以革命装、中山装为主,以蓝、黄、青为基色。80年代产生了西方文化热。90年论学习热,出现各种社团、理论学习小组。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普及,中国上网的人数迅速增加,而增长最快的莫过于大学生,于是便产生了网络亚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一些追求享受、盲目攀比的享乐亚文化等。

3.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是高校亚文化的本质特征。当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碰撞,矛盾运动的结果往往促使主体面对现实生活产生多种选择。它大到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小到交际中的言谈举止,都会有着与传统思维方式相异的表现。现在的大学生活中这已屡见不鲜。不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文化,体现了他们求新、求异的特点,表现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创造。同时,他们希望其价值观念得到其他社会成员承认、认同,并尽量用自己的做法去影响更多的人。当新的价值体系被固定的人群接受的时候,一个新的亚文化群体也就随之而形成,亚文化产生的过程就是新事物被创造的过程。例如,国际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现代传媒把大学生的交往空间由校园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同时也塑造了媒体一族。

4.多样性

社会越是发达进步,相应的高校亚文化的种类与内涵也就越来越丰富。高校亚文化随高等学校主流文化的不断丰富,它也必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校亚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首先,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必然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这就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塑造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高校亚文化的多样性生成由此海阔天空。其次,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展,大学生不满足传统的学习模式,以自己为学习主体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这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自然现象。亚文化创新性与多样性从根本上讲是相互促进的。创新性亚文化发展,以时代为大背景的高校亚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而亚文化的多样性又会顺势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亚文化的多样性也可以从下面的高校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得到说明。

二、高校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下,高校主流文化不再一统天下,高校亚文化以不可抵挡之势,占得一席之地,成为“无形的手”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它包含了物质表征、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层次,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现实基础上所创造、承载、传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

1.健康亚文化

社团文化: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常见的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英语口语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街舞协会、吉他协会、女生俱乐部等;新兴起的社团,如创业者协会、魔术社等。数目众多的社团大致可分为文化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学术科技类、理论学习类五种类型,这些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宿舍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我们经常在大学生宿舍的门、窗上看到充满文化气息的雅号,也常常被温馨的照片墙、励志的书画贴、悬挂着的千纸鹤、当红明星的海报搞得眼花缭乱;从宿舍里的值日表、检查单、熄灯令中可以感受思想教育无处不在的触角;在宿舍成员的“排行榜”、生日聚餐、夜话会里不难发现生活的故事和集体的情感。

运动文化: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年龄结构、心理需求和集体凝聚力,他们始终是对体育运动相对热衷和敏感的阶层。对传统运动项目如武术、跑步、踢毽、跳绳等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热情,特别是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更是拥有相对稳定的人群。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时尚信息的介入,大学生运动文化呈现出其特有的活跃度和扩张力,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繁荣局面。像跆拳道、滑板、攀岩、街舞、健身操、瑜伽等时尚休闲健身的运动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2.中性亚文化

流行语文化:大学生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表现之一就是语言创新,流行语作为宣泄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充分表达了大学生群体当前学习生活的某种心态。大学生广泛流传的流行语,语言文字不乏幽默风趣,但也充斥着消极、无聊和庸俗的色彩,表现了某种不满和无奈、逃避和无聊的思想。

洋节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英语普及化教育,为青年学子开启了一扇西方文明之窗。大学生在关注、传承传统节日的同时,大量地接纳代表西方的各种文化节,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服饰文化:大学生服饰文化理念和着装现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大学生服装设计作品在各类大赛中频频亮相,健康环保的自然服饰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推崇,还出现了自我设计的“个性化班服”新时尚。大学生着装主要类型为:舒适型群体讲究个人的穿着感受和面料做工;时尚型群体对时髦因子和简约因子最重视;个性型则希望服饰外观漂亮,能充分表现自己的着装个性。

韩流文化:“韩流”涌入国门最早是1998年,时至今日在我们的象牙塔――高等学府,也随处可见“韩流”的追随者。《对不起,我爱你》、《豪杰春香》、《悲伤恋歌》等韩剧为课余饭后学生谈论的热点话题,铅笔裤、蓬蓬裙、色彩鲜艳的T恤衫、琳琅满目的各种金属饰品在校园的人群里随处可见。更有甚者,在忙着学韩语、吃韩国料理、买韩国货、办韩国留学等。

商业文化: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操场、食堂、宿舍楼、教学楼经常可以看到粘贴于广告牌、墙壁、房门、电线杆等处的商业信息和商业广告。大学生从事的商业活动类型大致分为:充当校园经纪人、做商家校园、自主商业经营、兼职做家教、承揽网页和广告制作等。2009年4月《中国青年报》以“我的团购我的团”为题介绍了当前大学校园中流行的商业团购现象,大学生群体中商业文化的印记略见一斑。

3.不良亚文化

校园腐败文化: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最有激情、危机感与忧患意识的人群之一,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观察与模仿能力。而对腐败、个人收入悬殊、投机取巧、等社会问题,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难免受到冲击。尤其是对身边的学生干部评选、入党、评优等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时,部分大学生寄希望于“走关系”达到目的。

暴力文化:暴力文化作为校园不良文化的主要部分,表现形式多样,常诱发校园暴力,危害很大。如一些学生收取其他学生的“校园保护费”,敲诈勒索,强借强抢,打架斗殴等。大学校园暴力文化的形成是社会暴力文化直接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有:其一,影视中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影视中暴力的场景太多,甚至一些异常逼真、有着残忍杀人过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都被商家作为卖点。其二,网上暴力文化的传播。一些网络暴力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采取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观念。其三,“文化暴力”的毒害。如一些报刊、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情景描写。

饮食攀比、娱乐文化:在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比手机、比电脑、比父母的官阶和钱包等并不少见。对此种种现象,如果长期放任的话,极易导致大学生沾染腐朽的生活方式。

不雅信息文化:手机短信因其发送方便、信息简洁、便于沟通而备受大学生喜爱,因其在大学生中,使用频率高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手机文化”。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等比比皆是,令人防不胜防,给大学生手机使用者再次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了素材。课桌留言是书写于课桌表面的文字、图画,几乎是有课桌的地方就有课桌留言,俗称“课桌文化”。课桌留言有励志的、示爱的、漫骂的、笑话等,多是随意刻画,影响极坏。校园口头禅影响范围不大,多带有地域、专业、宿舍特点,属于少数群体。口头禅多是个人的喜好,对别人影响不大。要想办法减少口头禅,对于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很有必要,尤其是那些带有侮辱性的口头禅。

网络文化:大学生因上网而留级、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不在少数。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创设的虚幻环境使传统的道德准绳失去监督,导致各种网络欺骗、破坏与犯罪。例如,在网络论坛、聊天室等公共场所用语粗俗、下流,带有侮辱性、挑衅性;通过不负责任的评点、留言进行人身攻击;在网络聊天中,使用虚假信息,变换平常的说话、处事风格;一些黄色游戏软件在大学生中流传,其内容多处涉及黄色画面。网络的虚幻环境已经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冲击着健康校园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欧盛端.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

[2] 孙亮.浅谈当代高校亚文化及其特征[J].化工高等教育,2003,(2)

[3] 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

上一篇: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于疫苗学课程的初步探索 下一篇:浅谈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