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的分析

时间:2022-09-23 08:25:49

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的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带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二者对浅前房的影响情况,探讨可调节缝线的意义。方法对我院近5年来行小梁手术的患者128人(14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带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作为观察组,常规小梁切除为对照组,比较术中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结果术中观察组前房形成好且不易消失,术后第一天,观察组36眼出现5例一度前房,对比组106眼出现15例一度前房,前房形成两者无明显差别,术后第3-4天,观察组出现7例一度浅前房,对照组出现35例一度到三度浅前房,二者前房变浅发生率无明显差别,5-7天后对照组仍有6例浅前房,3例导致严重并发症,两种术式对出院时的眼压无明显影响。结论可调节缝线可以减少滤过过强的浅前房,避免严重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调节缝线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在积极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及时行手术控制眼压是治疗原则。目前,小梁手术一般有两种形式:常规小梁切除和带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为探讨两种术式对于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影响,我们对近5年来的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病历与分组我院2007年1月-2012年6月诊断闭角型青光眼行手术治疗共128例(142眼),男56例61眼,女72例81眼,年龄47-85岁,平均67岁,其中急性青光眼108例115眼,慢性青光眼20例27眼。常规小梁切除术组106眼,作为对照组,带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组36眼,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1.2.1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前经药物联合控制眼压,对于点用匹罗卡品的病人,嘱其术前1-2天停用,手术方法:①表面麻醉+结膜瓣下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上直肌吊线固定,做近角膜缘前房穿刺。②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巩膜面热灼止血,做巩膜瓣,厚度为1/2-1/3的巩膜厚度,大小4*5mm2。③切除1*3mm2的小梁组织。④做虹膜根切,恢复虹膜。⑤单纯小梁切除术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顶角两针,带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加缝两侧腰可拆除缝线。⑥10-0尼龙线严密缝合结膜瓣,不做前房内注水,观察手术结束时前房自然形成的情况,涂典必殊眼膏单眼纱布遮盖,对于前房形成不满意者,行术眼加压包扎。

1.2.2浅前房的判断按Spaeth标准分级[1]。

1.2.3观察前房的情况观察术中以及术后1-2天,3-4天,5-7天的前房,直到出院以及术后两周前房形成以及眼压的情况。

1.2.4统计学分析对数据资料行χ2检验。

2结果

2.1术中术后前房形成的观察结果

2.1.1手术结束时前房形成的情况两组病人手术在缝合巩膜瓣两针以及做好两侧腰缝线后即着手整复并缝合球结膜,术毕,观察前房自然形成,至一级前房,一般情况,带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毕前房形成满意,轻压角膜前房不容易消失。

2.1.2术后浅前房形成的情况以及治疗对照组106眼:按前房形成的分级判断,术后第1-2天一级前房15眼占14.2%,第3-4天一到二级前房31眼占29.2%,三级前房4例占3.77%。患者出现浅前房后,给予局部典必殊眼水眼膏点眼,以常规术眼加压包扎,必要时给予阿托品眼水,配合甘露醇静滴,一般经过治疗,在术后第5-7天形成前房。6例经治疗到术后7-12天前房形成。4眼三级前房,2例因晶体膨胀,眼压有增高趋势,为防止恶性青光眼的发生,行白内障晶体摘除术。2例经阿托品扩瞳,双眼包扎,激素以及全身甘露醇应用,前房逐渐形成,1例虽然恢复但局部出现虹膜与角膜的点片状前粘连以及瞳孔的局部后粘连,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达1000/mm2。

观察组36眼,术后第1-2天前房均形成良好,出现一级前房5例子占13.9%,术后3-4天出现一级前房7例,占总数的19.4%,未出现三级前房。

经统计,术后第1-2天,以及3-4天,两种手术术后浅前房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1例患者先后双眼均在术后一周再次出现一级前房,经查发现较广泛的脉络膜脱离,经过观察保守治疗,1-2月脉络膜脱离回复,在此未做统计。

2.1.3出院时眼压情况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患者出院时,对照组出院时眼压眼压平均12.67士3.54mHg,观察组出院时术后眼压平均为13.14士3.12mmHg。两者对眼压的控制程度无明显差别。

3讨论

3.1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术后即浅前房或前房不形成,以及形成后又变浅,我们定义为浅前房。分低眼压性和高眼压性的浅前房两种,后者因睫状环阻滞房水向后迷流,引起眼压增高,为不多见的恶性青光眼。前者一般为:①滤过过畅,因为小梁瓣缝合过松引起,但只要结膜瓣术中缝合达水密,即表现为结膜瓣隆起明显而广泛。②结膜瓣漏,一般表现为结膜瓣缝合口线距过宽,结膜瓣向上退缩,结膜瓣撕豁,过早压迫滤过使得滤过引流道漏,以及不常见的纽扣孔。③炎症引起的浅前房,这种因素一般较少。④青光眼术后的脉络膜脱离,观察组中脉脱一例先后双眼行小梁切除,并都缝合可调节缝线,经观察2-3月脉脱才先后恢复,我们认为青光眼术后脉络膜的脱离除低眼压外,和患者自身因素有一定原因。

3.2青光眼术后2-3天左右前房开始变浅的原因两种手术方式一般在术后2-3天从有前房到浅一度,观察组和对照组3-4天前房变浅几率一致,无显著性差异,考虑同术后瓣下积血蛋白渗出开始吸收,滤过口变得通畅有关[2]。一般经加压包扎,待结膜瓣进一步修复,前房自然好转。因此,手术结束时严密缝合结膜瓣至关重要,否则将由此期的前房变浅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浅前房或前房不形成而进一步需手术干预。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意义在于防止巩膜滤过过畅导致结膜瓣的愈合延迟。据此,待结膜瓣基本愈合的5-7天后,可调节缝线根据情况可以予以拆除,如果前房形成不良,可以延迟到两周拆线。

3.3两种手术,患者出院时的眼压控制均小于16mmHg,说明可调节缝线对于眼压控制同常规小梁切除术一样,并不会因为增加临时的缝线导致眼压控制不良。

3.4常规小梁切除术不做可拆除缝线,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因时间长和操作引起相关术中并发症,但是同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相比,术后5-7天仍出现浅前房或无前房,产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的情况较多。带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一周内浅前房出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均为一度前房,可以很好的控制前房,避免因持续的浅前房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但如果是由多种因素引起[3],对照组中的1例脉络膜脱离,虽然做了可拆除缝线,也不能避免脉络膜脱离的可能。比较两种术式,术后2-3天短期的前房变浅,并非可拆除缝线不起作用,同常规小梁切除术一样,具有同样的小梁切口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我们认为对于体弱结膜愈合功能不良的,如糖尿病患者,对于活动度大的病人,以及晶体膨胀,本身前房就比较浅,眼轴短的病人,术后需要我们控制好前房,我们需要行可拆除缝线,防止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青光眼,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加用可调节缝线,同时我们手术不行传统的球后阻滞麻醉,而采用表面麻醉和局部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以减少球后麻醉造成的相关并发症,术中形成前房不进行生理盐水注射而靠其自身的房水生成,以减少眼内炎症反应,针对浅前房的实际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知己知彼,因势利导,符合青光眼的诊疗新思维[4]。

参考文献

[1]SpaethGL.Ophthalmicsurgeryprinciplesandpractice[M].1sted.PhiladelphiaSaundersCo,1982:345-347.

[2]周文炳,主编.临床青光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4-385.

[3]陈新宇,殷孝健,周敏,等.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因素及防治[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8,21(11):979-980.

[4]张震,刘钢.青光眼诊疗思维中孙子兵法应用的初步探讨[J].光明中医,2012,27(2):215-216.

上一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观察 下一篇: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