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对,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神采

时间:2022-09-23 07:35:57

属对,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神采

“属对”作为锻炼和考评之法古来有之。这一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是古人在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母语特点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一项独门绝技。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一、“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钱锺书先生说,写对联实际上就是“撮合语言,配成眷属”。这个比喻十分形象而深刻。写作对联其实是做媒,有了“这一半”,再去寻找与之匹配的“另一半”。“这一半”易得,“另一半”难觅。如何寻觅?《艺概·经义概》云:“文之有出对比共七法,曰: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回一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衬一为两。”刘熙载谈的是八股文写作的出对之法,但个中包含的二元对称互补原则对于我们指导学生写作对联启发甚大。

对于寓情于景的散文,可抓住“景”“情”两个方面来写。以《项脊轩志》为例,可按照上联写景下联抒情的思路构思写作,如“明月半墙清风摇桂或明或暗或静或动,书卷满架兰竹植庭宜偃宜仰宜啸宜歌”,再如“亭亭枇杷已成盖,悠悠往事恍如昨”。

对于使用对比手法的说理文以及夹叙夹议的散文,可抓住议论和叙述的对比点来写。比如《五人墓碑记》一文,几乎每一段都存在着对比点,便可就地取材,撮合成对。第一段写魏阉生祠被拆、五人墓就此建造,师生据此共同构思写成:除魏阉祠人心大快,埋义士骨大地有幸。第二段写“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而五人出身草野竟能“皦皦”,于是完成对联:享尽荣华终难免身名俱灭,出身草野竟能与日月齐光。因其固然,无须外索,一副副对联顺利写成。第三段:中丞匿溷藩臭名跟矢溺相混,众人殴缇骑拳头与棍棒共舞。第四段:铁骨铮铮一试贼子利刃,笑语朗朗且让鼠辈猖狂。第五段:缙绅易志枉读诸多诗书,五人赴义竟能如许激昂。第六段:得势轻义贪利失势苟且偷生,生前舍生取义身后豪杰仰慕。《指南录后序》虽然不像上文明显使用对比,但仔细品味它也暗含多层对比,如北兵的气势汹汹与南宋朝廷的被动窘迫、众缙绅的束手无策畏缩不前与“我”的“不得爱身”、吕师孟等人谄媚敌人与“我”的“诟虏帅”等形成对比。挖出了这些内容,对联写作就有了绝好素材。同学们也顺利写出了“贼兵压城众大臣竟无一策,国事至此文天祥不顾自身”“构恶献谄奸臣为逆,出生入死丹心向宋”等对联。

对于情节曲折、事件丰富的史传作品,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赤壁之战》等,从情节结构、环境变化、人物行为等方面去考虑文章并举对写的内容,即可牵线搭桥,配成眷属。下面是同学们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堂上合作写成的对联:“问郑罪秦与楚兴师,纾国难佚之狐荐才”“郑伯临敌省己过,老臣释怀承重托”“存郑亡郑烛之武片言拆散秦晋盟,利秦阙秦秦穆公悄然撤去虎狼兵”“子犯贪利请击秦军,文公明理细说端详”。几副对联就像章回体小说的回目,体现故事清晰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二、辗转腾挪,放大价值

辞赋铭文如《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赤壁赋》《陋室铭》等,文章大量使用对偶句。这些词采丰美、意蕴富赡的对偶句可视为对联中的“宽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对偶句,让学生充分领略文章的情辞声韵之美。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对联写作这一方面考虑,对原句进行重新改造——比如“宽对”改“工对”、拉长、缩短、调序等,在辗转腾挪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意,体会古汉语的灵动变化和丰富意蕴。“宽对”改“工对”,如将《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改为“舟遥遥以飏波,风飘飘而吹衣”,理解词义,体会意境,理解主人公归隐田园的快乐。拉长,如将《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拉长为“白骨遍野田园荒芜换取六王毕,百姓流离将士厌战盼望四海一”,以此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补充原文留白以深度触摸文意。缩短,如将《滕王阁序》中“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缩为“关山谁悲失路者,萍水尽是异乡人”,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简为“老当益壮白首心,穷且弥坚青云志”,通过突出主干来把握要旨;调序,就是打破原来的语序结构,如将《滕王阁序》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调序为“耸翠层台出重霄,翔丹飞阁临无地”,以求对语法特点的准确把握,在与原文比较中体会语言表达效果的高下优劣。

三、循序渐进,提炼升华

对联写作要循序渐进,就长度而言,可先创作一些短小对联再添枝加叶使之变长,就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写的“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同时,还要注重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动手创作,亲眼看到一副好对联是怎样一步步诞生的。这要求教师既要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又要点燃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一起感受立意构思、选材布局、遣词炼字之苦,也一起历经创造之苦、享受创造之乐。比如围绕《鸿门宴》第一段,学生一开始写的对联是“无伤告密,范增说羽”,我启发他们:能否结合具体情节在上下联的开头各添加一个修饰语使内涵更丰富?学生把它扩展为:“风云突起无伤告密,火上浇油范增说羽。”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项羽放虎归山,刘邦脱险回营”拉长为“坐失良机项羽放虎归山,死里逃生刘邦脱险回营”。围绕《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派使者送回和氏璧、秦王假意斋戒设九宾大礼这一情节写作对联时,最初学生写的是“相如完璧归赵,秦王设礼于廷”,不断添加成分最后竟写成一副三十四字长联:“智勇相如暗遣从者衣褐怀揣和氏璧归赵,虚伪秦王暂全礼节斋戒复设九宾礼于廷。”

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一种升华”。学生刚写对联,大多是一些较为稚嫩粗糙的毛坯,要使它典雅精致还要加工打磨,而这个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和锤炼的过程。对联教学的价值正在于此,因此这个环节要下功夫。“相如回答赵王问,赵王派遣相如行”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但浅白无味,师生修改成:“锋芒初露相如数语解除赵王惑,剑气待发豪士孤胆踏上虎狼邦。”又如,“秦王得璧忘形,相如用计夺宝”描述事件模糊失真,后修改为:“秦王得璧渐露诈意,相如托辞复取国宝。”再如,“相如震破秦臣胆,昭王忽成可怜虫”,不但“震破”与“忽成”对仗不工,而且上联太过夸张下联失之粗俗,后打磨成“睨柱吞嬴相如威震秦君臣,辞谢按图秦王礼降赵使者”,措辞适当,用语典雅。课堂上学生梳理情节,咀嚼词句,热烈讨论,反复比较,思维之花竞相开放,智慧之果次第结成。

俗话说:“笔下无典,其文必浅。”为了进一步增加对联的文化内涵,教师可指导学生写作时尝试用典。在学生完成“优柔寡断粗直愚鲁项王走向失败,老谋深算逢迎机变沛公得以成功”后,我给学生讲了有关的文化典故,修改后的对联意蕴丰富,更有文化味:“彼可取而代也年幼时便显鲁到今日兼优柔已兆明日垓下败,丈夫当如是乎为亭长即藏志呼沛公更老谋渐闻汉皇大风歌。”

四、追求变化,保持活力

与传统教法相比,写作对联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那么这种颇有思维难度的实践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心生倦怠。因此,教师要追求形式上的变化和内容上的丰富,借以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之始终保持活泼激扬的创作状态。

从形式上说,“对对子”有时是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行的审美创造,有时是小组间的对句比赛。有时我会拟写一些难度大但价值高的上联进行“有奖征对”,由于具有挑战性,引得学生暂对不出,欲罢不能。营造其“愤”“悱”状态,正苦苦寻觅求之不得,于此轻轻一点,学生茅塞顿开。学完《阿房宫赋》,我出“戍卒几声叫惊破秦皇子孙万代为君梦”,启发学生从局部突破,最终引导学生对出“楚人一把火烧焦独夫饕餮民膏阿房宫”;学完《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出“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是役可惊天地泣鬼神醒民魂”,启发学生从书序的写作目的入手对出理想下联“事业未竟贼氛方炽斯文乃痛逝者扬精神勖国人”;学完《五人墓碑记》,我有奖征对“墓中五人:义士、勇士、国士”,此联短小而精悍,不易对出,孰料次日便有学生给出工巧下联“碑上一文:祭文、赞文、檄文”。

从内容上说,除贴紧文本内容写作对联外,还有一种写作形式,叫“集句成联”。集句成联是撮合前人的成句,使这原本不相干的两句配成“佳偶”。比如,郭沫若曾集诗词名句而成一“集句联”:“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无雕琢之痕,浑然天成。语文教学中集句成联的意义在于实现了篇与篇的打通,对积累的格言警句达到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完《五人墓碑记》后,我在黑板上写出“视死忽如归(曹植)”作为下联,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然后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名句做上联,学生选择了“舍生而取义(孟子)”。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学生独立集句成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水能载舟也可覆舟。”由于学生阅读面不广积累量不丰,对其集句成联的要求不能太高,能配成“宽对”即可。

“对对子”不是简单地玩文字游戏。对联的写作是一项词语推敲、句式架构、意境营造、声调调谐、典故熔铸、情趣传达的综合训练,因此要不断引导学生蕴蓄文化素养,积淀情感认识,丰富生活积累。这要求我们不能仅限于某一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还要由课堂延伸到生活,让撰写对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家常便饭”而非调味品,成为学生抒情言志的手段和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笔者的做法是: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时,结合学校重大活动、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社会活动,制订出本学期对联写作的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我校被评为“园林式校园”后,学校面向全校师生为十多处景点征集命名和楹联,这对语文学习来说正是天赐良机。同学们赏美景,取嘉名,撰妙联。

“对对子”的语言操练不拘于时、不拘于地、不拘于人,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应成为我们帮助学生感受汉语魅力、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件利器。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重视“素读”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