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9-23 06:32:20

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钙拮抗剂问世30余年,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延缓衰老,特别是钙拮抗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钙离子是维持机体细胞正常功能的非常重要的离子。维持正常的肌肉伸缩与舒张功能以及神经-肌肉传导功能,

还有一些激素的作用机制均通过钙离子表现出来。主要生理功能均是基于以上的基本细胞功能。

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既降低收缩压,也降低舒张压。钙拮抗剂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主要扩张动脉平滑肌,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降低血压,而对静脉平滑肌几乎无作用。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

抗心肌缺血:①变异性心绞痛:发病与冠状脉腔痉挛有关,故钙拮抗剂仍是首选药。②劳力性心绞痛:用钙拮抗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以地尔硫及维拉帕米为好。③不稳定心绞痛:在硝酸酶及β阻滞剂基础上加用钙拮抗剂有助于心绞痛症状控制;④急性心肌梗死:使用异搏定或地尔硫有一定保护作用,可降低无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但心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

抗心律失常:①维拉帕米及地尔硫对房室折返性、房室结折返性及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疗效;②对某些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可能有效;③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地尔硫和维拉帕米可抑制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尤以后者作用明显。在心力衰竭方面的应用减少细胞浆内Ca2+的浓度,改善心肌的舒张和舒张期充盈,并能减小后负荷,减轻心肌肥厚。

抗动脉粥样化:钙拮抗剂有不同程度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通过跨细胞钙内流,从而调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对脂代谢有好的影响,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且降低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肥厚性心肌病:维拉帕米可减轻肥厚性心肌病的左室流出道梗阻,从而缓解心绞痛,改善运动能力。

消化系统的应用

贲门失弛缓症:本病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不能正常松弛,便食物游留于食管内。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主要取决于细胞内Ca2+的浓度。钙拮抗剂通过阻断Ca2+跨膜内流使细胞内浓度降低,从而使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减少食物通过阻力,从而缓解症状。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迷走神经功能、组胺受体的兴奋性有关。钙拮抗剂通过阻断Ca2+,从而阻断了组胺释放,降低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胃酸分泌减少,促进溃疡的愈合。

腹泻:细胞内游离钙在调节肠道水和离子转运中起决定作用。钙拮抗剂可阻止Ca2+流入细胞内,促进回肠和结肠对Ca2+、Cl-和水分的吸收;同时,还可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肠腔内压力,从而起到抗腹泻作用。

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甲硝唑是目前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抑制HP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还能增加HP对多中抗生素的敏感性。

神经系统的应用

治疗急性脑梗死、脑外伤:因其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已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及颅脑外伤,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

治疗脑供血不足:地尔硫静脉注射对于脑动脉供血不足有迅速而确切的功效,且较安全。由于地尔硫可阻断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延缓Ca2+内流,导致血管扩张,脑动脉尤为敏感,故有改善脑缺血作用。

治疗偏头痛:偏头痛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血管舒缩障碍,颅内小动脉收缩,继而颅内外较大动脉反应性扩张而引起头痛等临床症状。

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理不明,可能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免疫与遗传因素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用钙拮抗剂 (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近年糖尿病治疗上的重要进展。可能机制:①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②增加神经内皮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微血管生长;改善神经轴突前肾上腺反应;③特异性阻滞神经钙内流,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泌尿系统的应用

减少尿蛋白:第3代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拉西地平可减少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的排泄。

神经性尿频:钙拮抗剂可使膀胱及尿道平滑肌细胞Ca2+内流受阻,平滑肌松弛,膀胱蓄尿量增加,改善尿频症状。

肾绞痛:钙拮抗剂因能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可用于治疗肾绞痛。

抗衰老作用

延缓衰老:钙拮抗剂可阻断细胞外钙内流,促进细胞内钙库摄钙,维持细胞内平衡,并可改善脑细胞结构,增加脑血流量,保证细胞的营养供给。

老年性退行性疾病:老年性痴呆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体内钙平衡受干扰。钙拮抗剂作用:①阻细胞外Ca2+内流,抑制线粒体Na+-Ca2+交换系统,促进细胞内钙调节蛋白的表达,从而保证细胞内钙稳定;②改善脑部微结构、微血管系统的分布,改善脑血流量;③改善由衰老及神经退行性变引起的细胞骨架改变,保证神经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呼吸系统的应用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支气管收缩,液腺分泌亢进,肥大细胞分泌、释放炎性介质,气道的这种高反应性改变与钙离子内流有关。应用钙拮抗剂可改善症状。

参考文献

1 李露言,王永梅,张中书,等.中国循环杂志.1998,13(6):328.

2 黄德嘉,主编.心脏病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

3 黄孝斌.中化消化杂志,1988,8(3):166.

4 温家书.中国药学杂志,1998,33(5):265.

5 许群望,殷中壁.临床内科杂志,1995,12(2):10.

上一篇:射频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14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