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学检测两种方法比较

时间:2022-09-23 05:46:59

梅毒血清学检测两种方法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梅毒抗体的检测效果。方法 60份梅毒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6.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敏感性96.6%,特异性为100%,两种方法敏感度无差别,酶联免疫吸附法特异性高于明胶颗粒凝集实验法。结论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均能准确地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各检测机构可以依据条件选用。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中图分类号] R759.1;R44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121-02

梅毒是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伴随社会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我国的梅毒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梅毒的检测准确率及特异性对梅毒的治疗及防疫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就两种梅毒的检测方法进行探讨,为提高梅毒诊断及检测的准确率提供参考。

1 一般资料

1.1 标本来源

60份梅毒血清标本来自昆明市疾控中心确诊的梅毒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4~72 岁。平均(37±12.4)岁,其中Ⅰ期梅毒20例,Ⅱ期梅毒33例,Ⅲ期梅毒7例,空白对照组来自昆明市中心血站健康献血者。

1.2 仪器及试剂

BL1575型酶标仪、KJDZ-C型振荡器,HHW-420型恒温水浴箱、BL680型洗板机,TPHA 试剂盒及TP-ELIS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提供。

1.3 标本检测及评价

每份标本采用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同时检测,标本检测按试剂说明书倍比稀释加样检测,ELISA 作平行双孔,TPHA≥1∶80 为阳性。评价两种检测方法采用敏感度及特异度,敏感性=梅毒患者阳性例数/梅毒患者总例数;特异性=非梅毒患者阴性例数/非梅毒患者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检测敏感性95.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敏感性96.6%,两种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检测特异度96.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特异度10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特异性高于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见表1,2。

3 讨论

梅毒是性传播传染性疾病,在建国后伴随卫生防疫工作的进展得到很好的控制,近年来流动人口增多,血制品使用增多加之社会观念变化,梅毒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梅毒螺旋体检测是诊断梅毒感染的重要指标,梅毒螺旋体感染后3~6周后患者血清内即可有足够浓度滴度的抗体表达,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对于梅毒的诊断及疾病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是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标准方法,是在人工载体明胶粒子上包被纯化后梅毒菌株成分,滴加样本后样本中的抗体与菌株结合,凝聚于明胶颗粒,用于梅毒抗体的检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能够敏感地反映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滴度,但其在相邻滴度的判断常与检测者的主观感觉有关[2]。在本组标本的检验中,其敏感性达到了95%以上。酶联免疫吸附法利用双抗体夹心法能够对抗体的滴度起到放大作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3],但在本组资料中其敏感度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能够扑捉到早期出现的低滴度的IgM抗体,可能对于梅毒的早期诊断更具有优势[4]。在特异度上,酶联免疫吸附法高于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可能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抗体的放大作用有关。本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特异性上优于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更适宜于梅毒患者的确诊,但两种方法在敏感度上类似,用于梅毒的筛选还要根据各级机构的具体设备及技术条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曹付群,张振武. 驻马店市1997~2006 年淋病、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策略[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50-151.

[2] 曾英. 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及临床应用探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1):1054-1055.

[3] 孔丽蕊. 3 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评价[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8):1119-1120.

[4] 胡艳文,邢双,于晓红. 梅毒血清学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评价[J].山西医学,2009,10:942.

(收稿日期:2010-02-0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联合莫利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 下一篇: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