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形象的欣赏

时间:2022-09-23 04:57:33

试论艺术形象的欣赏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惯于以“形象”来指称一切事物和形体姿态,它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外部感性形式,但是“艺术形象”与“日常形象”虽有内在联系,却不能完全等同。

关键词:艺术形象 欣赏

所谓艺术形象,是指一部作品所创造出的艺术人物、情境或意境。艺术形象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去“欣赏”音乐?早在《乐记》中,作者就揭示了艺术形象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乐记》中指出,欣赏分为“审声”、 “审音”、 “审乐”三个层次。“审声”就是指把握艺术表现手段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强度、时值、音色等,这一点是基础,因为“音”由“声”变化而来。《乐记》中有这样说过“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例如我们在第一次接触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首先听到进入主题的音乐是由小提琴奏出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小提琴代表主旋律,而且是协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由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小提琴的音色及音乐速度,初步感知到《梁祝》之间藏入内心的细腻的感情表达。接下来是“审音”,即把握音乐得“文采节奏”之“饰”。所谓“文采节奏”之“饰”,则是指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比如上波音、下波音、滑音、断音、自由节拍、颤音、华彩等,均属于为表达艺术作品形象而经常采用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审乐”,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就是说不能光听音乐作品的“热闹”,而应通过热闹的表象来领会作品的“合”,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听出作品的“合音”,弦外之音,从而得到情感体验,达到物我合一,产生共鸣。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始采用紧张的三连音烘托气氛,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同时,乐队的所有小提琴齐奏该旋律,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时候,作为欣赏着就不能只体会交响乐的宏大场面,雄伟气势,而应深切的体会出在熊熊的气势后面,隐藏着一种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而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节奏织体等“合音”的作用,它是聂耳根据我国古老的民间乐曲《倒八板》改编而成,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节奏特点,富于推动性的节奏贯串全曲。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就酝酿着一种欢乐的情绪;接着有两小节打击乐器出现,引出了明快流畅的主旋律,继而由苼、弹拨乐器的交替领奏和乐队齐奏的对答呼应,使乐曲情绪越来越紧凑。随着打击乐的热烈烘托,主旋律部分反复出现,乐曲的速度逐渐加快,情绪愈加热烈,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胜利,给人们以欢乐的情绪和强有力的鼓舞。乐曲中大量使用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不仅加强了乐曲的节奏感,而且也衬托出热烈欢乐的气氛,使其民族特色更加鲜明。我们只有体会出了这些情绪,才算真正把握了作品,真正做到了“审乐”。

第二,在进行欣赏过程中,音乐形象的情绪与欣赏者本身的情绪也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主体的情绪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类似时,才能更准确的体会出音乐作品的情绪,想象出音乐作品的形象。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知音难寻》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春秋早期时,伯牙善琴,经常弹奏乐曲给好友钟子期听,当伯牙心情高远,弹奏出的琴声辽阔宽广时,钟子期就评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当伯牙心情欢愉,弹奏出的琴声流畅悦耳,钟子期就论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能够通过琴声准确的了解伯牙的心思,以至于钟子期死后,伯牙就再也不抚琴,因为再也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了解他的琴声,听懂他的心事。

第三,音乐的联想要素是我们获得审美体验的生命力,包括音色与力度。音色之所以能表达某种意义,是因为我们把它与某些事物联想在一起所致,例如圆号的声音把人带进森林或狩猎场,双簧管和大管的声音使人看到牛羊成群、草木参差的田园风光,二胡的声音使人富有月下凄凉孤单的心境。

对于力度,同样具有联想作用,弱音与低音一样,具有暗淡色彩,强音与高音一样,具有明亮色彩,所以,描绘夜的乐曲不用强音,只有光线的照耀和阳光灿烂时才用渐强或突然的强音来描绘,海顿的《创世纪》中“要有光”一句,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

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将联想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作品。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写梁祝的相爱、抗婚和化蝶。开始是短短的引子,长笛在清朗的弦乐器泛音和轻柔的走音鼓震音的背景上,吹出秀丽的华彩句,使人联想起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接着双簧管和中提琴互相模仿着悠扬婉转的歌唱性曲调,引出了独奏小提琴和木管乐器一唱一合的爱情主题,其后大提琴和独奏小提琴互相对答,描写了梁祝在草桥结拜的情景。第二主题是生动活泼的回旋曲,描写梁祝当年亲密的同窗生活,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和竖琴的伴奏下,奏出悲怆的曲调,表现十里长亭依依惜别的情景。接下来在展开部中,故事开始有了转折,为了表现出惊慌不安的气氛和不祥之兆,大提琴和大管不断重复着一个阴沉而下行的音调,配合着定音鼓的震音和凄惶的锣声,代表了残暴的封建势力。然后独奏小提琴用激昂的散板表现祝英台悲愤痛苦的心情,用强烈的切分和弦组成反抗情绪,为其后的抗婚做出铺垫。当抗婚发展到高潮时,封建势力主题取得了优势,音乐急转直下,进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倾诉一般的插部主题,真切的表现了祝英台哀、怨、愤的心情,使人仿佛看到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跪倒、泣不成声的感人状态。突然,鼓、板、锣、钹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音乐达到全曲高潮。最后,弦乐器和独奏小提琴重新奏出主部主题,表现出一种飘渺悠远的意境,使人联想起化为蝴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正在双双起舞,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世人传诵。正是通过联想的作用,这部乐曲才能够如此深刻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我们也只有通过联想才能够理解每一个音符所代表的情节和传达的意境。

上一篇:惊魂时刻 第4期 下一篇:试析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