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消防战士的“出生入死”

时间:2022-09-23 04:37:37

一名消防战士的“出生入死”

身处繁华闹市,他们始终坚守阵地;面对事故现场,他们最先直面死亡;身经百战之后,他们留下的是满身伤痛;而面对妻儿老小,更多地是满负愧疚。而这些已经成为消防战士们的生活常态。

“海峰,我没事,你放心。”听到电话里终于传来了声音,李海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8月14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爆炸声、烟火声四起。负责甘肃全省训练任务的甘肃公安消防总队训练处副处长李海峰焦急地给自己在天津的战友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无人接通。“接通那一刻我感觉眼泪就在眼眶里面打转,心里真的特别害怕这个电话永远打不通了。紧接着第一个战友给我打了电话,其余四个战友的电话也相继进来了,你不知道我心里那个感觉……”李海峰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

回想起职业生涯,自1999年入伍以来,35岁的他总共参加各种灭火及抢险救援3000余次,抢救遇险人员达188人,保护物资财产上千万元,用战士们的话说:“他得过的表彰跟他身上的伤一样多。”。

繁华街区里的“特种”部队

夜晚,甘肃省白银市白银支队特勤中队的消防战士们结束了一天艰苦的训练,回到宿舍以后,窗外并没有安静下来。

与很多消防队伍相同,为了便于消防救援,这支特勤中队位于繁华的街区。周围酒店、商场、酒吧、美食城林立,它们之间仅仅隔了一堵墙。人声鼎沸,宿舍外面就是这个城市的灯红酒绿。

然而,这一切似乎跟他们并没有多少关系,每天清晨到晚上睡觉,他们都要接受各种严酷的训练。从基本体能训练到各种专业消防技能和器材的使用,疲惫不堪。

这里就是李海峰入伍以来生活了13年的地方,从最初的小兵到班长,再到后来的中队长,多年来他靠的是每天坚持不懈的训练和多次抢险救援成功的丰硕战果。

“刚来的时候也会不适应,因为每天听着外面繁华世界的热闹,看着这一切好似近在咫尺,但是必须保持专心训练,很少有机会能够外出。可以说完全没有自由,你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刚刚退伍不久的小韩这样告诉《时代人物》的记者。

与小韩一样,曾经的李海峰也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感觉。对此,他这样介绍道:“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消防部队的特质决定的,不同于边防军队,又有别于公安民警,武警消防部队在领导体制上具有双重性,武警消防部队不仅要接受部队上级的领导,同时又要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领导。很多人并不了解消防队伍的特殊性。”

和地方机构的最大区别是消防部队依照中国人民的条令条例进行管理、训练和教育,以军事组织的形式执行各项公安消防保卫任务。部队以执勤为中心,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工作特殊,消防部队还具有居住的分散性、与社会联系的广泛性。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李海峰带领战士们日复一日地训练了13年,被大家称为“铁教头”

“记得在一次消防救助技术综合操训练中,他通过独木桥时不慎从桥上掉下,腿上一块肉撕了下来,血流不止,为了不影响其他项目的训练,他只进行简单的包扎后又投入到训练中,原本两周可以愈合的伤口由于汗水的浸泡一直没有愈合,直到参加比武大赛时仍用纱布紧紧裹住伤口。”他曾经的战友这样告诉记者:“还有一次训练,他左脚第五跖骨骨折,腿上再次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可是他却每天坐着轮椅或者拄着拐杖,在操场上继续指挥大家训练。短短的几年,他曾多次代表中队参加全省消防大比武,荣获冠军。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说起曾经的班长,李海鹏满是敬意。

李海鹏是李海峰的战友, 2003年入伍,当时的李海峰是他的班长,因为名字只差一个字,所以战友经常打趣说他俩是兄弟。然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在2010年玉树地震救灾的那一次。

2010年4月14日,甘肃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当时的李海峰正在参加精英集训,他主动向上级请缨,要求去抗震救灾。”李海鹏这样告诉记者。当即,李海峰带领了12个精英士兵来到了震中结古镇。

“到达的时候余震不断,塌方严重,用工具怕引起更大的塌方,所以大家都是用手在地上一点点抠,但是头三天救出来的二十多个人却没有一个是活着的,直到第四天。“

“当时我们面临两座雪山,海拔都高达四五千米,十分陡峭。战士们已经有严重的高原反应了,若是一旦上山患上肺水肿,下山的几率就非常小了。说实话,大家都很害怕。但是班长的态度十分坚决,他向上级汇报后就只带了我上去。”李海鹏回忆。

茫茫雪山之中,两人形成阶梯式进行搜救,到半山腰的时候,李海峰一转头却找不到李海鹏了。“我当时就心慌了,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往前走,该救村民还是战士呢?找不到海鹏的话怎么办?”惶恐中,他又往回走,左找右找,“我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在草垛中,发现了那片熟悉的橙色。当时我就觉得特别特别幸福、开心。”说起当时的情景,李海峰到现在依然激动不已。

“我当时由于高原反应很强烈,呼吸困难。便倒下了。当他跑过来拉着我的时候,我甚至能感觉到他的手在抖。我记得当时班长就跟我说了一句话:‘到玉树几千公里我们都过来了,眼前就只剩几千米了。说什么也要走下去。’”正是这句话,又给了李海鹏前进的力量。

当午后来临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几只零落的牛羊,循着方向在山坳里竟发现了蜷缩在一起的一家七口人。“当时男主人拉着我们用藏语说了很多求救的话,地上还有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记得最小的刚会走路。”对受伤人员进行伤口简单包扎后,严寒中他俩连背带扶、走走停停终于带着这一家人下山了。

至此,在历时6个小时的艰难营救中,战士们在雪山中成功解救被困重伤牧民9人。

“铁教头”的无奈

这次经历给李海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李海峰是不是每次都如此无畏和英勇呢?这位“铁教头”背后有着怎样的无奈?

“李海峰,你去把液化气罐立起来。”回想起2000年刚刚入伍的一次灭火救援,当年队长对李海峰的这句命令让他记忆犹新。

“那是一次市场二楼液化气着火的现场,在完成人员救援之后,面对液化气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在所有的消防人员准备撤离的一刻,队长要求我立刻扶起液化气罐。说实话当时有那么一瞬间犹豫了,因为真的很害怕,液化气罐还在喷火,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当时的我甚至不理解为什么队长会派我去。”回想职业生涯,李海峰这样说,“但是,我还是马上按照队长说的做了,同时及时将液化气的阀门给拧住了。”这一年李海峰刚满20岁。

从那以后,他更加勤奋地训练和学习了,从基本的体能训练到各种专业消防业务技能、器材的使用、心理素质训练,要强的李海峰都力求做到最好。

但是最近,李海峰却常常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些年来由于过度训练和多次救援事故中的意外,李海峰曾一度腰椎间盘突出、多次骨折,身上的小伤甚至不计其数。至今李海峰双腿静脉曲张严重、每逢天阴骨折处都会疼痛难忍。而这样的情况,在很多老兵身上都很常见了。“消防救援会有很多高空作业,抢险救援也会有很多意外,难免会摔打扭伤。”他说。

伤痛之余,让他最痛心的就是看到被救者的离去。“记得2013年在白银一路段发生一起多人车祸,当我们救出来其中一位女士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当时她儿子一直撕心裂肺地哭,而她丈夫立即跪下来不停地给我们磕头求我们救她。当时我觉得心都在滴血,真的觉得自己很‘无能’。生命特别脆弱,在生命面前所有的名利都不重要。”看惯了生离死别的他,对生命有了比常人更深的认识。

说起这些的时候,李海峰刚刚进入了甘肃消防总队,开始接手新的工作。2015年8月25日这一天,领导到达他所在的培训基地进行视察工作。可是由于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影响到了全部工作。李海峰受到了批评。这样的问题,对他来说也不是头一次了。

2010年的冬天,为了接受一次训练汇报演练,队长李海峰带着白银支队特勤中队在下雪天坚持训练,但是由于训练所用的抢险救援鞋不够,李海峰把最后一双鞋给了队员,他打算在最后汇报演练的时候找到一双。然而上级领导发现他跟大家着装不统一的情况,当着所有干部的面批评了他。“之后领导又组织了一次会,再次批评了我。我当时心里特别想不通。我觉得不就是一双鞋吗?”大会上带着怨气的他把头扭到了一边,领导让他转过来,他把头扭得更猛了,“我当时恨不得转个180度。没办法,领导也只能无奈散会了。”

“当时心里真有点憋劲儿,觉得是特别针对自己,甚至想甩摊子不干了。后来还是领导主动找我谈话,跟我疏导,我才慢慢想开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海峰不好意思地笑了。

不断成熟的他也越来越能理解作为领导的苦衷了。这些年成为干部的他偶尔也会遇到一些调皮的小兵。李海峰说:“部队的生活是枯燥的,刻苦训练的背后更多的是汗水。“每遇到偷懒的不听话甚至不服从命令的新兵,李海峰也常常被气得“脸红脖子粗”,这时候他也总能想起领导当年的教诲。

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无奈,他笑谈:“我已经慢慢习惯了。”

平时李海峰常带着战士们做公益活动。两年前的一天,他带着全中队战士的希望和480位村民的梦想,李海峰来到了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他给大家表演的绝活是“蒙眼利用无齿锯切割灯泡上零距离的铁丝”。

表演成功后,他表达了自己的梦想――“为甘肃省靖远县双龙乡碾沟村,这个地处偏僻、连年干旱少雨的山区修建一口蓄水池”。他的这个无私善良的梦想,打动了梦想观察团的成员,高票通过了考察,现场成功筹集到项目资金29.9万元,靖远县碾沟村的村民们一时乐开了花。

然而在他争得荣誉的同时,也随即引来了一些麻烦。舞台上高大健壮的他显得憨厚、质朴,也引来主持人周立波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成家了没有?”他回答:“没有。”而就是这一回答,为他引来了不少“头疼的事”。

“因为当时他只是问我成家了没有,也没有给我解释的机会。但是我当时已经有对象了,是一名文工团非现役演员。参加完那个节目之后,虽然算是立了功,部队给了我一些表彰,可是随即好长一段时间都会接到各种莫名其妙的电话,要找我相亲,弄得我挺头疼的,只得天天给女朋友道歉。”说到这个铁铮铮的汉子显得有些害羞和局促。

如今李海峰已经是一个一岁多孩子的爸爸了,然而他却并未能好好体验做父亲的感觉。在这一年多里,他能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待的最长的时间甚至不到一天。他的微信朋友圈满是儿子的各种照片,而他最近一次回去探访自己的父母也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这五年间,他加起来也只回去了四天,“每当逢年过节,团聚之时,便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说起家,他说:“这么多年了,我甚至对家的感觉越来越淡了,不能为父亲尽孝,也不能陪伴妻子,想起来真的觉得挺歉疚的。”

“值得吗?你觉得?”最后,面对记者这样的发问,李海峰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那语气里满是无奈,自责甚至心痛。停了一会儿,他语气又再次坚定起来:“这个职业就时时刻刻要求我们站在这里。你问我值不值得我不知道,但是我真的觉得我很光荣。”

上一篇: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下一篇:班嘉佳:演艺圈光凭颜值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