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散文之美,完善初中生审美心理结构

时间:2022-09-23 03:34:40

探寻散文之美,完善初中生审美心理结构

散文,是一种作者抒发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又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这是一种学生从小便要接触、又兼具深度与美感的文体,它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的特点。对于思想还不够成熟的初中生而言,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显得有些困难。为了探寻散文之“美”,完善初中生审美心理结构,我们需要让学生体悟散文的真挚情感,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言外之意,剖析人生哲理;教导学生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跳出僵化藩篱。

一、体悟真挚情感,丰富心灵世界

所谓散文之美,指的不只是文字表面的美,更多的是文字深处蕴含的作者的真挚情感。为了帮助学生探寻散文真正的“美”,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真挚情感,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我们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虽然文章中的语言表面看起来十分朴素纪实,但作者在文章中却蕴含了非常真挚浓烈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我们必须要引导他们体悟作者的真挚情感,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在这堂课上,我们可以每讲一个自然段之前,先让同学们简单概括一下段落的大致意思,让学生明白这篇散文讲述的具体内容;接下来我们便可以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背景,让学生自己代入,深切体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代入与深刻感受,可以明白在当时军阀统治的黑暗背景下,作者的家庭遭受变故后,父亲远送自己时深深的爱意以及作者心中对父亲浓浓的不舍与眷恋,这种情感让人动容,同时也侧面烘托了在当时的社会下人们日趋窘迫的困苦生活。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让学生体悟作者的真挚情感,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而且也帮助他们探寻到了散文真正的“美”,提高了他们散文审美阅读的能力。

二、理解言外之意,剖析人生哲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散文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必然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文体。散文表面意思看似肤浅,但实质上却有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言外之意,剖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比如我们在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散文时,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散文,所以必然有它的中心论点,但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提炼概括出来的。为了让学生发现散文独有的美,完善初中生审美心理结构,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理解散文言外之意的能力,帮助他们剖析人生哲理。当我们在讲到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悦举于……”时,学生即使明白这一串排比句的含义,也不能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即作者真正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这时我们需要教导学生根据这一串排比句所列举人物的共同点来分析作者的论点,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再结合后文的论述就有可能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论点,这不但帮助他们理解了散文的言外之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了这一人生哲理。在上面的例子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不但可以让学生剖析出人生哲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散文审美性阅读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把握形散神聚,跳出僵化藩篱

散文,顾名思义,文本表面上看起来是散的,但却具有“形散神不散”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我们的散文审美性教学中,就需要教导学生把握形散神聚这一特征,跳出僵化藩篱。比如我们在学习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这篇文章时,因为文笔的优美,使得整篇文章显得比较诗意,学生读完一遍可能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克服散文的“散”带来的审美阅读上的干扰,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指引学生体悟何为形散神聚,跳出僵化藩篱。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不难发现文章前几段是散文的文笔,描写作者对泰山的经验与细致感受,而后半部分是散文诗的文笔,是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那么学生在读的时候就会有很大难度。即使已经熟读,还是不知其所以然,此时我们便要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发现整篇文章都在表达作者对泰山宏伟景观的赞美以及对泰戈尔的欢迎之情。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文章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也帮助其跳出了僵化藩篱。在上面这堂课中,通过向学生强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不但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性阅读能力以及探寻“美”的能力。

纵观全文,为了探寻散文之“美”,完善初中生审美心理结构,身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真挚情感以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需要帮助他们理解散文的言外之意以剖析人生的哲理,更需要教会他们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跳出僵化藩篱。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切实坚持这三点,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阅读能力必然会大大提高,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也会越来越辉煌!

(李柠桂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二中学 734500)

上一篇:用文字学知识升华大语文情怀 下一篇:基于RFID的图书自助借还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