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成为教育的底色

时间:2022-09-23 01:59:57

让爱成为教育的底色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龙旺庄中心初级中学)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不能心想事成,而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师范毕业时,我最幸福的事情是: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这是我十几年奋斗、读书的结果,我坚信未来的路满是黄色的太阳花、油菜花……宽阔、平坦,让人遐想无限!

语文教育具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的一生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教师。就我而言,决定我今生发展的是我的语文老师。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一个特殊甚至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的力量。于我而言,更是如此,是初中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引领我走上了语文教师这样的岗位。

手捧齐健老师的《教师成长:追溯生命轨迹》,我慢慢回忆起自己的教育今昔,喜忧参半让我沉浮在回忆与反思中……

走上工作岗位,总是生活在自我的踌躇满志之中,不断地在实现着自己对学生负责的责任心。每天充满激情地教育学生,晚上虽然疲惫可是内心依然充满喜悦。我一直相信情感虽然在人生的实践之中必然会随着生命的流逝而呈现其流动性,但无论如何,“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因而我相信我的情感的付出一定能够获得学生的承认,因而有内心的情感驱动而产生向上的动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

可是,一年下来,我失败了,那些情感似乎成为往事的背景色,没有在学生的心田上盛开,教育可谓收效甚微,我的情感的确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可是却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面对苦难,他们的本性使他们趋利避害,而我的一厢情愿让他们一直没有面对苦难的勇气和方法,因而他们并没有成长,也就一直停留在肤浅的阶段。

悲剧性境遇、痛苦的体验与人的本质力量的激活有一种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学生虽然没有成长,可是我却在教育的失败中渐渐清醒,成长起来,教育的心开始沉淀。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曾指出,担苦难,会使人格更加深邃精微。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思想,也让学生在苦难中不断成长,既让学生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苦难,又让他们在苦难中不断跌爬,走向人生和学习的未来。

如今的我不再胆怯,对于学生我已经多了一些了解,在教学中也多了一些经验。每日的备课、授课、反思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既使学生在学习上进步,也收获了与他们交流的乐趣。可是当我看到《教师成长:追溯生命轨迹》中《唤起自我觉醒》一文中的关键事件时,我发现,教育中的“关键事件”我却回顾不起来,似乎在我波澜不惊、成果不断增多的教育生活中,已经没有了那些让我心潮澎湃的教育事件,这难道就是书中的“高原期”?是所谓的功利的教育剥夺了我最为教师的幸福感?

《教师成长:追溯生命轨迹》中的理论让人醍醐灌顶,其中的成功的教育实践者让人心生羡慕,同时产生自愧弗如的羞愧感。王波的教育成长向我展示教育的奋斗过程,他对教育的执著、对书籍的酷爱,使他寻找到了书中所说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追求”“引领”“文化”“超越”,这让他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也收获了他的人生成功,在教育上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而我太急于寻找一条实现自我现世理想之路而不是谋求精神的依托,现世的功用遮蔽了精神之维的扩张,现实中我的太多的冠以“教育”名义的教育形式占据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空间,太多的强力干涉、沉重的权力支配之下是不可能有良好的生命情感的生成的,因而在教育中我虽然有暂时的成功,可是内心的情感精神却在迷失,越来越与教育背道而驰……

人们常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创造的生活是平庸的,没有燃烧的事业是无奈的。教师职业也有其苦,有其乐,苦中有乐。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合力;我们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我们可以感染学生,进取向上,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自己的成长、知识的启发,让我对自己也有了更多的反思与了解,我依然行走在教育的路途中,我需要不断地让自己走上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道路,让教育的道路宽广。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

自警。”

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当地引入人文教育,为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会出问题的。

感谢众多的引领活动、同仁们的实践经验、名师们的真知灼见,让教育途中行走的我不断汲取精华,反思自我。教育要积极敞开个体通向世界的窗口,引导个体以其身心去真实地感受外在世界,感受世界中的寻常事物,培养对寻常事物的关爱。而日常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对生活的热心,不断去感动,去引领学生发现感动。人在成长中,有得有失,可是我们需要在成长中不断用理论去武装自己,精化自己而不是去用自己的经验来否定自己,同时闭门造车。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体精神生命的生长生成,需要涵蕴、养成,需要我们爱的呵护!

上一篇:以改革促稳,以改革求进 下一篇:浅谈怎样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