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 11期

时间:2022-09-23 01:45:35

主持人语:

去年在筹备“新锐”(“80后文学大展”)这个栏目时,我们曾提到一点:希望能以个案的形式来展现“80后”的创作实绩,给文学新锐们一个较为集中的出场空间,实现批评与写作之间的有效互动。

接下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这种对话的立场,力图呈现更为丰富、多元的声音。这意味着,在作家的选取上,我们会进一步放宽视野,注重文学现场里的新生力量,让不同风格的作者都有机会发声。相应地,在评论方面,我们也会做一些调整。除了学院批评家,我们还会尝试邀请杂志社或出版社的编辑、作家来给这些新锐们写。

本期想要推出的青年作家是张怡微。她生于1987年,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和中文系就读,现在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博士生,先后获第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上海文学》“中环杯”中篇小说大赛新人奖、第33届台湾《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第38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第二届“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佳作奖、第十五届台北文学奖散文首奖、十一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潜力新人提名等奖项。

为了更好地对她的写作进行梳理,我们特意邀请了周会凌博士来写作综论(周会凌评论拟发本刊6月号下半月刊)。在她看来,“张怡微的小说创作从成长与青春主题的书写出发,在自己持续的写作中,力图跳脱出私人化写作视角,将视线投向更为深邃之处,用文字对城市与历史的回望中,藉由独特的女性视阀,完成涵蕴了女性生命体验的城市与历史的双重书写。”“张怡微文本中的都市的历史并非是其繁闹奢华的表面,亦非风云激涌的革命热潮,而是着力去描摹都市日常生活形态,展现出上海里弄人家那细密韧劲的日子与市井人物的命运起伏,于文本与现实的相互观照中去追溯一座城的历史,散发出沉郁的岁月沧桑感。”她所指证的这种写作精神与特点,在本期刊发的中篇小说《试验》中亦可见出。

学院批评的优势,通常在于可以旁征博引,视野开阔,对很多问题的探讨相对深入,甚至会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虽然周会凌在写作文章时,有意克制理论言说的冲动,但字里行间,依然能看出她的修养和功底。相比之下,周明全的《抚慰在世的忧伤》一文,更多是知音式的赏读。他的评论文章语言率性,说理从容,在分析文本时,也不忘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文学的体悟。

所有的这些,读者在阅读时自可领会。

上一篇:高处 15期 下一篇:让智慧在疑趣中应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