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四夜,那是怎样漫长的换心手术

时间:2022-09-23 01:23:43

五天四夜,那是怎样漫长的换心手术

这是一合中国文献资料可查的史上最长时间的手术,历时五天四夜,105小时40分钟。

这台心脏移植手术最终创造生命奇迹、改写医学历史的原因,不仅是使用了ECMO等代表高科技水平的医疗仪器,不仅在于医护人员的高超医术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更因为鲍秋涛本人顽强的生命力,因为他的妻子、亲人以及无数陌生人全力以赴的爱与支持。

心在哪里?爱让心从此行走身体之外

2006年12月14日22时,武汉市协和医院住院部10楼心外科病房201床,鲍秋涛和妻子张艳执手相看,怎么也舍不得睡着,他们尽可能平静地说着话,没有谁知道他们正经历着生离死别。

张艳开玩笑说:“听说换心人手术成功后,性格、爱好,还有生活习惯都会随之变化,那么,你会不会爱上另外一个女孩?”

鲍秋涛坐直身子认真地说:“不可能!你知道我的感情。”

今年29岁的鲍秋涛是湖北京山县人,1997年考入北京政法大学,现为湖北泓泰安信律师事务所律师。

2006年9月18日,正参加律师考试的鲍秋涛突然感觉腹胀、无力、浑身虚汗。医生疑为胃病,给他开了些中药调养。10月14日他出现了气喘、浑身酸软的症状,再去医院拍胸片检查,怀疑是心衰。

10月24日,鲍秋涛来到全国闻名的武汉协和医院,找到心外科主任、博导孙宗全教授,最终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这是一种发病率仅为十几万分之一的心脏疾病。孙教授告诉鲍秋涛:你的心脏不停地扩大,却不能缩小,已是扩张性心肌病晚期,治疗的唯一方法是心脏移植。

经过近两个月的焦急等待,12月14日鲍秋涛得到奇迹般的好消息:终于等来了配型合适的供体,第二天准备手术。此时,鲍秋涛已经出现心衰、呼吸困难、排尿不足、供血不足等严重症状,死亡的阴影一天天逼近他。

15日早晨7时,63岁的孙教授来到病房,精神抖擞地对鲍秋涛说:“小伙子,一个小时后,咱们俩就一起上战场.了。记着我一句话: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希望。”

8时15分,鲍秋涛被抬上手术推床。张艳一字一句地对丈夫说:“手术一定会成功的。你说过,爱一个人,才知道自己的心脏在哪里,他的心从此就行走在自己身体之外了。记住,我的心在你那里!”

8时45分,鲍秋涛被推进手术室,他努力让自己微笑着,还是大家熟悉的那种温和坚定的笑容。突然,张艳看见护士将他推回到手术室里的玻璃内侧,他用唇语对张艳说着什么,张艳只读懂了两个字――回家。回家?然后鲍秋涛用手指在玻璃门上反写下了两个数字,张艳看得清清楚楚:他写的是12、18。

12月18日。

2006年的12月18日,是他们的结婚周年纪念日,就在三天之后。那时,鲍秋涛会在哪里?

永不放弃:爱是体外循环维生系统的能源

2006年12月15日早晨9时,鲍秋涛的心脏移植手术正式开始。孙教授率领由教授、副教授、护士长等十多人组成的手术小组的成员,迅捷而沉稳地进行着手术:摘除心脏,移植另一颗配型成功的健康心脏,最后进行一道道复杂而精细的连接手术。

成功!植入鲍秋涛体内的健康心脏开始跳动了。

那一刻是17点40分。门,终于打开了。孙宗全教授甚至来不及擦去额上的汗珠,就走出来告诉焦急的家属说:移植完毕,手术成功,但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正高兴的时候,20分钟后,孙教授又出来了,他声音沉重:由于排异影响,鲍秋涛右心室工作不理想,并导致肺动脉管压力过高。空气似乎停滞了,张艳一下子捂紧了胸膛,似乎她那儿也疼痛。

鲍秋涛的父亲鲍新民开口了,虽然声音沙哑但语调保持着镇定:“教授,有什么办法吗?”

孙教授点了点头:“现在唯一的办法是启用体外循环维生系统ECMO。这是一项国际和国内都非常先进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放在体外的机器来暂时替代身体里的心脏跳动,以减轻供体心在复跳后的前后负荷,有利于它长时间缺血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同时还能减少对机体肝、肾等各个脏器的损伤。大约需要4万元。”

在场所有亲友异口同声:“没问题。赶紧用吧!”鲍新民郑重地接过孙教授手中的“通知单”,飞快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教授迅速回到手术室,随行的一位副教授走到门口又回头对鲍新民一家补充了一句:“ECMO是美国研制的技术,它有个代称叫‘向上帝买时间’。”

金钱能够购买生命吗?不能。但科技可以在最紧急状况下暂时维持生命的体征。

手术室内无影灯下,孙教授率领手术小组的成员为鲍秋涛安装好ECMO,它将帮助鲍秋涛的右心室正常工作。

16日早上8点40分,孙教授双眼红肿地出来了。他带来的消息并不乐观:情况不算太好,仍在抢救中;ECMO起作用了,但还没有达到他的预想目标――激发移植的心脏正常有力地搏动。

黄昏时分,又辛苦了一天的医生还没吃晚饭,护士从手术室后门送进来盒饭,请手术室里的医生轮流用餐。孙教授继续坚守在手术台前。

18点35分,亲人们终于盼到了孙教授。他打开手术室大门,十分简洁地告诉大家,ECMO工作正常,情况向好的方向发展。

虽然第二个黑夜再次降临,但孙教授坚毅的神情给了等在手术室门外的患者亲人以信心。

这些患者亲人并不知道,此时几位已经离开的教授又返回了鲍秋涛所在的手术室,他们要求孙教授回家休息一会儿。孙教授也患有心脏病,而且已经60多岁了,连续熬夜对身体损耗该有多大呀!然而,孙教授只在手术室内的椅子上闭目休息了一会儿。

17日9时06分,孙教授将门打开,告诉同样红肿着眼睛的大家一个好消息:情况进一步好转,心脏辅助仪器已帮助右心室正常工作。

想了想,孙教授对鲍新民额外说了一句安慰话:“你儿子很勇敢。”

鲍新民看着面前这位比自己还年长的老人欣慰的眼神,心里突然一阵温暖。他听护士说过,这位蜚声中外的医学权威和自己一样,也是农民的儿子,至今腿上还留有当年为筹学费上山砍柴留下的伤痕。因此,当孙教授接诊鲍秋涛时,教授曾鼓励过鲍秋涛:“你也是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娃,所以我相信你会更有韧性,更有生命力。有时,生命的奇迹不在于医疗技术,而在于患者自己的生存信念。”

18日清晨,鲍新民“强令”儿媳张艳回家拿些生活必需品来。

张艳哭着不肯走:“爸,今天是我和涛结婚一周年纪念,他一定会在今天出来的,我一步也不能离开。”

鲍新民顿了一下,说:“你不知道,涛儿发病后曾让我把一包东西放到你们家里,交代说,12月18日,如果他没能走出手术室,就让你自己去打开那包东西。”

那是什么?

家在武昌洪山广场附近,张艳一步三回头地走出医院往家赶。

鲍秋涛发病后就回了京山老家养病,等候供体的日子也是在京山度过,简朴整洁的家已经有几个月没人住了,那个神秘的包裹就整齐地摆放在鲍秋涛的书桌上。张艳颤抖着手打开包裹。她没想到一个大男人居然可以如此心细:包裹里有当年两人的情书和结婚照;用漂亮纸盒子装着的是周慧敏写的书和全部专辑CD,因为他一直固执地认为张艳模样神似周慧敏;一面心形的镜子,是他出差途中买了准备送给张艳的,他喜欢送一切心形的东西给她;最后,还有两封信。

一封是写给她的,第一句话是:爱上一个人之后,才知道心脏在哪里。这句话像子弹一样击中了张艳,她的心柔软地疼痛着,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长长几页纸的最后一段话是:

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大概我已经离开人世了吧,很抱歉我没有实现诺言,我不能陪你一起度过我们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结婚纪念日了,而且这一亏欠就是永生永世。我在那边还会牵挂你。还记得那首歌是怎么唱的吗? “流云的过程是风,回忆的过程是泪,真爱的过程都是真爱。”我希望你能忘了我,开始新的生活,可是我也害怕你会忘了我。心情真的很复杂,一言难尽。

不知不觉中,张艳的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涌。

还有一封信,是鲍秋涛写给父亲鲍新民的。

张艳匆匆赶回医院,已是18日上午11时许。

永不放弃:四天五夜后出现奇迹

开头两天,孙教授都是早晨9时左右走出手术室讲述鲍秋涛的情况,而今天已经11时了,他还没有出来。鲍秋涛的亲人心急如焚:莫非发生了什么意外?

是的,手术室里,鲍秋涛再一次处于生命危急时刻:ECMO激发了鲍秋涛的心脏搏动,但由于血液长时间体外循环,血球、凝血因子遭到破坏,尿液都被染红了,现在已导致肾衰竭。

11时50分,孙教授紧急请来医院其他科室教授会诊。医疗小组紧急商议之后,拿出一套最稳妥的方案,前提条件是安装一个人工肾,让病人的肾脏能够休息并恢复功能。

孙教授此时的脚步有些虚浮了,他站起身时身子甚至晃动了一下。他来到手术室外,向大家解释了肾透析的作用及意义,不待他说完,鲍新民和张艳同时接过教授的话说:“一切听您的。”

孙教授那一瞬间有点激动,他想也没想地说:“只要坚持,就一定有希望。”然后拿过鲍新民签字的同意书走回手术室,仿佛揣着患者亲人托付的一颗颗心,肩头有些沉重,但因此他觉得自己的脚步更稳健了。

又一个夜晚降临了。

ECMO一般使用寿命只有几十小时,19号早晨9时,孙教授洗了把脸,尽可能神清气爽地走出手术室,告诉手术室外等待的人,从心电图上观察到第一个ECMO能量已耗尽,启用第二个才能保障度过这危险期。他稍稍迟疑了一下还是慎重地说,因为手术几乎耗尽了鲍秋涛的全部生命能量,所以启用第二个ECMO之后,也许手术成功,也许是人财两空。

没有一秒钟犹豫,不,应该说毫无犹豫,鲍新民与孙教授相同的一句话同时脱口而出:“只要坚持,就一定有希望。”

9点09分,第二个ECMO启用。很幸运,这一次,ECMO立即开始理想地工作。

也许,对普通人来说,ECMO仅仅意味着全国目前运用不多的高端医疗技术。但是,谁又能否认,对鲍秋涛来说,ECMO就是他不屈的生命力;对鲍秋涛的亲人来说,ECMO就是爱与支持;对孙教授来说,ECMO就是责任和仁厚……

下午,孙教授再次召集教授们会诊,在医疗数据面前,教授们舒心地认可了这样的事实――可以取下已经完成使命的ECMO了,因为鲍秋涛体内移植的心脏已经开始了正常有力的跳动。

12月19日18点40分,脸色苍白、一脸疲倦的孙教授终于再次走出手术室。在打开手术室的那一刻,这位人称“一把刀”的教授那双堪与世界顶尖级钢琴师相媲美的手,竟然也在颤抖。但他笑容满面,那种喜悦由心而生。紧跟着他,十多位医生和护士都走出了手术室,孙教授宣布手术成功。

在场的张教授说,孙教授五天四夜没有离开手术室,这台手术的时间,不仅在协和医院,就是在世界上,应该也是最漫长的。

鲍秋涛的母亲黄德香与张艳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哽咽着说“谢谢”。

孙教授赶紧扶起黄德香和张艳,他欣慰地说:“你们不容易,破个例,你们进去看看他吧。”

鲍秋涛被白色的被子裹得紧紧的,但聪明的大脑袋和黑头发是家人再熟不过的。“向上帝买时间”,这是美国人说的,但事实上在那一刻,所有的医护人员、鲍家亲友,甚至手术台上已经挺过人生最艰难关口的鲍秋涛都确信――时间是用无尽的爱来换取的,奇迹是靠勇敢的信念博取的。

随后,家人们目送鲍秋涛去了重症监护室。

爱心汇聚:共画一幅“九九消寒”爱心图

走出医院大楼已是暮色降临,鲍新民这才颤抖着手打开了儿子写给他的“绝命书”。鲍新民突然老泪纵横,这位坚强的老人自儿子生病以来,一直沉稳地安排、筹措着费用,一直冷静地思考着末卜的前途并鼓励着大家,但在这一刹那,老人终于大哭起来。他滚烫的泪洒在儿子熟悉的笔迹上:

爸,原谅儿子不孝。养育我,你们耗费了近30年的时间和精力,而我离开,却只用了一刹那。我将永远不可能报答您和妈妈的养育之恩了,甚至还拖累你们为我欠了一世都还不完的债,欠下了今生也还不清的人情和恩情。我突然后悔,30年来,我一直忙于学习、恋爱、玩耍,还有所谓事业,我居然忽略了多陪陪你和妈妈。于是,一刹那倏忽而过,让我永远无法弥补缺憾。最后还有一事,求您原谅我那天对您的粗暴态度。否则,我死也不安心。

“那天”,是12月初的一个夜晚。鲍秋涛在家里休养,因为医生告诉鲍新民,心脏供体来源非常珍贵,暂时没有,说不清什么时间才会有奇迹出现,而且,即使有了供体,也必须准备最少80万元。

心脏?哪里来?哪里有一颗红彤彤鲜活的心脏能够捐献出来,而且正好与儿子配型成功?

钱?哪里来?现在他们和几家亲戚倾家荡产了也才筹集了20多万元,剩下的钱上哪里去找?

鲍秋涛多方查询资料后得到的结论是:扩张性心肌病晚期患者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会死于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漫漫过程中。

那个念头是突然冒出来的。

夜深了,鲍秋涛胸闷睡不着,悄悄踱步到客厅,他听到了父母的一段对话。原来,鲍新民居然想出了“制造车祸”的主意,计划是这样的:选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地段,他撞向大卡车,这样,医院救治无效后,立即将心脏捐给儿子,同时,卡车司机也会赔付一笔钱……

鲍秋涛几乎站立不住了,他冲进父母的房间:“够了,这比让我死还可怕!您从小怎么教我的?做正直的人、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做一个维护法律尊严的人。现在,律师的爸爸居然准备用这种方法诈骗。不如让我死好了,您觉得如果您这样做了,我还有脸活下去吗?”

鲍秋涛倒在了地上。

鲍新民说不清自己的感受,复杂极了。随之而来的如潮爱心更是让他没有想到的――

鲍秋涛小时候生活在湖北京山鲍河村,近百位村民赶来了,他们捐出了3万元。“这孩子是咱们村里迄今为止成绩最优秀的孩子啊,我们得帮他!”

鲍秋涛的大学同学来了,1000元,3000元,2万元……汇款由全国各地涌来。

几年来,鲍秋涛完成了不少案件的辩护和法律咨询工作。他曾经倾注心血帮助的客户们知道他的遭遇后,送来了捐助款。

还有一个下岗母亲,硬塞给鲍秋涛的同事100元,央求他们送来。因为鲍秋涛曾经无偿地替她打过重婚案官司,当时他郑重地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弱势群体。

鲍新民所在单位破例特批将两年的工资提前发给他,并发动职工为他捐款;京山县慈善总会送来5万元,省慈善总会送来2万元。

12月22日,冬至,张艳获准全身消毒、穿着隔离服进重症监护室看看鲍秋涛。她用手指一遍遍地画着“心”的形状,向他保证,等寒冬过去,春天就会来,他就可以完全康复。

鲍秋涛当时还不能说话,但他一直流着泪点头。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后,张艳突然想,画一幅《九九消寒爱心图》吧。

她找出一张大大的白纸和红色彩笔,别出心裁地将《九九消寒图》里的梅花花瓣画成了一颗又一颗鲜活的美丽的心。

每收到一笔善款,张艳和鲍新民就会每天在《九九消寒图》上画一颗跳跃的心,同时注明捐助人姓名与款额。

2007年的春天到来了,鲍秋涛又几经生死考验:因肺部受感染导致肺曲霉菌病,然后因咳嗽导致胸腔骨折而不得不几次手术。

3月31日,医生终于将鲍秋涛送出了重症监护室,宣布没有生命危险了。从此是漫长的康复期。

那一天,张艳扶着鲍秋涛去看贴在武汉市协和医院墙壁上的那幅Ⅸ九九消寒图》――一个一个爱心将它充实,一朵一朵梅花绽放缤纷,就这样,用心感受爱,同时用心奉献爱。

从冬寒到春暖。

上一篇:科学家丈夫是我的主心骨 下一篇:《鬼丈夫》真实版,一幕血肉与浓情演绎的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