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廷教堂:离上帝只有一步之遥

时间:2022-09-22 09:50:10

从梵蒂冈博物馆入口到西斯廷教堂,需要穿过长长的史诗般的走廊和堆满古董的展馆。只有20分钟的路程通常却要耗上几个小时,沿途布满的艺术珍品,令人应接不暇。予人震撼的古埃及木乃伊;体现人体美的古罗马雕像;令人眼花缭乱的古地图;描绘教会、天国、人类的拉斐尔展厅,每一步行走都似踏入顶级的艺术殿堂,让你确信自己与天堂的无限接近,直至走进西斯廷教堂。

按照梵蒂冈博物馆提供的各种参观路线来看,无论如何行走,人们最终都要经过西斯廷教堂。每天,数以千计的人驻足于此,举目仰望天花板上熠熠生辉的壁画,获取美妙而生动的宗教体验。天花板的正中央,在天使簇拥下,上帝耶和华伸出他那苍劲全能的创造之手,在亚当的手指上轻轻一点,人类就此诞生,那是上帝力量与天才人类米开朗基罗碰撞出的完美火花。

如今,为了让这火花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西斯廷教堂耗资19亿欧元装置了更高效的LED照明系统,它们不但不会对壁画造成破坏,还能将教堂内壁和屋顶上的壁画线条、颜色、光影处理得更加清晰。

外观像一座堡垒

如果单从西斯廷教堂的建筑外形看,你怎样都不会将这个简陋的、长方形砖石建筑物与欧洲排名第三的艺术殿堂联系起来。这幢于1473年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发起创建的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它的外观单调乏味,缺乏装饰,像一座堡垒。教堂的设计师为巴西奥・蓬泰利,由建筑师乔瓦尼・迪多尔塞负责建造,它的名字“西斯廷”得于当时的教皇之名“西斯都”,西斯廷教堂建成后的第一次弥撒时间是在1483年的8月9日。1483年8月15日,为了庆祝圣母升天节,人们在西斯廷教堂举行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此后,它被用作罗马教皇的个人祈祷所,也是教宗选举的举行处。

而今的西斯廷教堂属梵蒂冈博物馆(原教皇宫殿)的一部分,位于博物馆的西南角。不过,它仍保留一些宗教功能,比如教皇去世后,遗体要放置在祭台前,人们相信他的灵魂在这里受到“审判”,再比如红衣主教们在这里举行秘密会议选举新教皇。教堂上方还有梵蒂冈图书馆,有珍贵藏书100多万册,其中很多来自中世纪。

西斯廷教堂的顶部呈拱形,两边墙上都有圆拱形的挑高大窗,窗与窗之间有装饰性的壁柱,给人以支撑拱顶的错觉。墙面被划分为三部分,窗与窗之间的墙面绘有历代教皇的画像,而墙壁比较低的部分则是按照传统挂着挂毯。教堂的地板为拜占庭式的大理石镶嵌地面,仿照中世纪表现宇宙的图案。一道雕刻精美的大理石屏风将西斯廷教堂为神职人员提供的祭坛区域和普通民众集会的地方区分开来,著名的唱诗班画廊就在大理石屏风的旁边,祭坛则设在西斯廷教堂的最西端。

兴建西斯廷教堂时,罗马教廷掌握着强大的政治实权和巨额财富。教堂完工后,为装饰内部,教皇西斯都四世召集了一大批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题目,为西斯廷教堂绘制壁画。其中有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兼做教堂内部装饰的监工)及当时绘画界的顶尖人物波提切利、吉兰达约等等,这项壁画工程一直持续到1483年才完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教堂南北两侧的壁画就是在那个时候绘制的,南侧的墙壁以摩西生活场景为主,北侧则主打基督生活场景。

在一些重大的礼仪性场合,侧墙的下面部分会用描绘《圣经》故事和使徒行传的一系列挂毯遮蔽,这些挂毯都由拉斐尔设计,并于1515至1519年在布鲁塞尔的阿尔斯特作坊进行织造。它们只会在特殊的场合出现,以增加节日气氛。

米开朗基罗认为被宿敌设局

在米开朗基罗之前,西斯廷教堂拱顶部分只有简单的星空画作为装饰。没有人想到,30年后,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会做出重新装饰拱顶的决定,且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一位在当时并不出名的艺术家、新晋的人体雕塑师――米开朗基罗。

1505年,米开朗基罗按照尤里乌斯二世的旨意来到罗马为其修建陵墓,陵墓没修成,米开朗基罗反倒与尤利乌斯二世大吵一架,匆匆返回佛罗伦萨。待两人和解,米开朗基罗再次回到罗马工作时,教皇让他去装饰西斯廷教堂的拱顶。这一年,米开朗基罗33岁,对于新安排的任务,他满腹牢骚。米开朗基罗本想借口对绘制壁画一无所知,一推了之,无奈教皇极力坚持,他只好勉强接受。

当时的米开朗基罗满腔怒火,他认定这是对手布拉曼特设下的局,“是布拉曼特,每次都是布拉曼特,他劝教皇让我去画西斯廷礼拜堂,根本就是居心叵测……他以为我不会画画,他以为我的作品比不上他最爱的那个拉斐尔,他想看我失败,他想要羞辱我。”一旦米开朗基罗把拱顶搞得一塌糊涂,很快,他就会失宠于教皇,然后一无所有。很显然,米开朗基罗看到了其中的利弊,在对手的不断挑衅下,米开朗基罗于1508年5月10日正式开工,他想用穹顶画向世人证明,那些他之前在那儿作画的人,注定要败在他的努力之下。事后来看,米开朗基罗确实完成了一幅伟大的艺术杰作,在穹顶画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最开始,教皇只要求米开朗基罗在穹顶的上方描绘十二使徒,结果,米开朗基罗放弃《新约》故事,转而从《旧约》中寻找灵感,他要设计出够大够壮观的作品,画满整个拱顶,让它呈现出蓬勃生气。无疑,《创世纪》可以提供最佳素材。要知道,在20米高的拱顶上绘制《创世纪》的巨幅图画,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先不说作为雕刻家的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技巧,光是搭建起悬在半空供人作画的脚手架也绝非易事。为了在不打扰教会人员聚会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米开朗基罗巧妙地利用四面墙来支撑脚手架,让脚手架的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缺乏画壁画的装备,米开朗基罗从佛罗伦萨找来助手,写信向朋友请教一些壁画的技法,尽管青少年时期在画家工作室学过壁画,但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已是20年前的往事,他甚至从未动笔好好画过。

而米开朗基罗要改造的穹顶,面积相当于1.5个篮球场。在5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作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定颜料、混合颜料、让石灰熟化、制作要用的灰泥、决定绘画的主题内容、动手绘制草图、然后将草图转描到拱顶上,每一步骤,米开朗基罗都亲力亲为。他曾从佛罗伦萨召来过六七名助手,然而数月之后,除了留下两人负责磨颜料和抹灰泥外,其他的都被辞退。仅花了4年的时间米开朗基罗就完工了,西斯廷教堂1512年正式开放,时人以“极其罕见”、“十分巧妙”来称颂它,并发出“很难说还有人在我们的时代里曾见过与它相类似的东西”的感叹。

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着肩

为何这位才华横溢但却经验不足的雕刻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的重绘? 500年后,当人们启动修缮工程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对米开朗基罗的画法和技巧一探究竟。事实上,在天花板上,米开朗基罗从没打算直接绘制,他先是画出每个人物的草图。然后,米开朗基罗利用“扑粉法”(先把草图刺出许多小孔,然后再用碳粉在草图上拍打)将草图转移到墙面上,这样天花板上就会留下图案的大致轮廓,把纸拿开后,米开朗基罗再将这些黑点连在一起。

但“扑粉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年老的教皇想在死之前看到天花板完工,不断敦促米开朗基罗。于是,米开朗基罗把碳粉换成了刻刀,直接将草图的线条刻在墙面上。为了尽快完工,米开朗基罗承受着极其严酷的体力折磨,他一周7天,一天18个小时站在脚手架上,保持着仰脖的姿态。为了描述这四年的辛劳,他甚至写了一首诗:“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着肩,胸部像猫头鹰。画笔上滴下的颜色在我的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在后背缩短,仿佛是一张弓。”

1508年冬天,经验不足的米开朗基罗在画第一幅大洪水时吃到了苦头,他用的灰泥过于湿以至于整幅画上都布满了霉菌,只得重头来过。承受巨大挫折之余,米开朗基罗还要忍受尤里乌斯二世的急性子,拱顶完成一半时,教皇看得目瞪口呆。米开朗基罗却发现,拱顶上大洪水里的人物小得看不清楚,原来近距离作画,导致他误判了规模大小。

当米开朗基罗开始着手于拱顶的第二部分时,他下定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利用透视短缩法和远近画法的技巧,想象一个人物在空间活动时的位置,以此呈现出完美的透视效果。他创作出了活生生的立体人物,让壁画上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有立体感,就像3D特效再现一样。在当时看来,这种呈现画面的方式无异于神迹再现。

到1511年时,米开朗基罗终于允许人们拆除一部分脚手架,之后他在弧窗上工作了14个月。1512年10月31日,教皇一览拱顶全图,第二天,西斯廷教堂举行了正式的开放仪式。脚手架上艰苦的工作使得37岁的米开朗基罗变成了一个驼背的“老头儿”,在西斯廷教堂,他利用自己的天才与汗水创造了俯瞰人间的天堂圣地,24年后,他将再次在那儿搭起脚手架,以最惊艳绝伦的笔触完成圣经故事――《最后的审判》。到那时,《最后的审判》将彻底震惊整个梵蒂冈。

“无花果叶运动”

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在位时,推崇、阳刚之躯、完美与理想的化身,故此米开朗基罗的穹顶壁画中满是理想化的。但这些想法到16世纪40年代不再是正确的,过度的暴露成了问题。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圣坛墙上绘制《最后的审判》时,由于描绘的人物过多,作品尚未完成就遭到了教皇内侍比亚乔的抱怨,他声称这看起来就像妓院或澡堂,闻听此言,米开朗基罗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了回击,他将地狱的判官画成比亚乔的模样,头上长着驴耳朵,腰部缠绕着毒蛇。

如今,《最后的审判》中许多原本的人物已经被小心地遮盖起来,这并非米开朗基罗所为,一切都源于梵蒂冈的审查制度。教皇庇护五世对教皇宫殿内暴露的生殖器深感恼怒,下令对其设法掩盖,教会人员从《圣经》中找到了解决方案,用无花果叶子为他们挡住了下身,于是梵蒂冈的审查制度就演变成了“无花果叶运动”。而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理所当然成为无花果叶运动最早的目标之一。

与人工掩盖的损害同时发生的,还有西斯廷教堂内蜡烛、油灯、烧煤火盆的油烟和雨水对壁画的侵蚀。穹顶壁画完成50年后,庇护五世对它进行了第一次修复。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又尝试了多次修复,但这些努力都没有什么效果。1980年,人们正式对西斯廷教堂中米开朗基罗的壁画进行了修复。工作中,修复人员将一种名叫AB-57的溶剂涂在一平方英尺大小的画面上,几分钟后迅速擦掉。这种含有水、碳酸氢氨、碳酸氢钠、甲基纤维素和清除剂的液体不会损伤原画,方便清理污迹。这项修复工程耗时12年,对西斯廷教堂拱顶的整修和清洗引发了广泛的争论,赞成者认为这番努力的结果使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得以恢复原貌,持反对意见者则表示这些天顶画被清洗过度――今天看到的色彩远比米开朗基罗当年绘制的要明亮,其许多重要特征(例如阴影效果)已消失殆尽;他们认定这些伟大的艺术品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无论西斯廷教堂中那些壁画是否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经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之笔向我们传达的视觉、感官、精神上的体验却是亘古不变的,他们用华丽的笔触为尘世描绘了天堂的景象,让信众离上帝的距离更近一步。

上一篇:英汉职业职务称谓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下一篇:职教新教师“三段式”培养方式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