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时间:2022-09-22 08:14:44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通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首先来自于思想认识上的突破,来自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突破。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以及进一步溶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过程中,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上,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都没有完结,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更进一步的答案。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从我国现实出发,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于这个精辟的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我们一定要整体上去理解。如果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简单的理解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会得出偏激甚至错误的结论。例如,相对而言,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那岂不得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资本主义本质的笑话?实际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方面,即社会主义本质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的”。没有“有效手段”,“理想目的”就会沦为空想(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思想就体现了没有“有效手段”的“理想目的”);而没有“理想目的”,“有效手段”就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例如经济危机就体现了没有“理想目的”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辨正统一的体系。所以,我们应该系统地而不是片面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20多年来,我们主要在探索“有效手段”,即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融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对市场经济的性质认识

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物的谬论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首先,社会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高等级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属于物质范畴的经济水平必须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所以,作为“有效手段”的市场经济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即人类社会不能逾越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过去人们常常单纯把生产工具看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或尺度,没有看到资源的配置方式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或尺度,其实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就不同。而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反映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相同,资源的配置方式反映的是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只是具体生产部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其次,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市场经济是生产力的实现形式,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市场经济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自然经济是以追求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由于追求使用价值的有限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必然要受人们对使用价值需要的极大限制,使社会生产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市场经济是以生产价值为目的的,价值在质上的无限性和量上的有限性,使生产者对价值具有无限追求的欲望,迫使生产者不断地去扩大生产,使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市场经济以它对价值的无限追求的动力,推动商品生产者不断地去扩大贸易开辟新的市场,以它低廉的商品去摧毁基于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任何形式的封锁,使任何地区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经济溶入世界经济的体系,使地区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生产力溶为世界的生产力,极大地扩大了生产力发展的范围,促进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市场经济使生产力的发展从依赖人们的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

最后,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机制虽然有着灵活、高效等等优点,但同时还存在着滞后、盲目的先天缺陷,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进行引导以及为了追求社会公平而进行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首先,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我们就能理解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者在实践理性上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即实现共同富裕是价值目标,通过市场和计划发展生产力是手段。

计划和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调节手段,资源配置方式,既可以用于资本主义,也可以用于社会主义。过去我们由于过分强调中央集权、行政干预、指令计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搞改革, 就是要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使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我们否认计划经济体制,但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要计划。计划,作为宏观调节的手段,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重要手段尽管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调节手段,但两者各有自己调节的边界,不可僭越。市场与计划各自的直接目的也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初次分配为了实现效率,后者是通过再次分配为了实现公平。在这里,社会主义目标和手段之间存在着一种较为复杂的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通过市场出效率,有了效率,社会财富就会增大,但市场自身不能自发使效率产生公平,可能产生的结果只能走向贫富两极分化。进而言之,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其手段有两个:一个是市场这一工具手段;另一个是宏观调控这一价值手段。工具手段是实现效率的手段,这一手段包括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如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金融机制等,以及各种市场运作形式如股票、证券、期货、期权等。价值手段是从价值目的出发,去寻求公正、公平、平等和正义等价值涵义的手段,它包括国家税收政策、价格政策、福利政策、分配政策等。这两种手段是统一的,离开其中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目标就难以实现。

其次,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来说,二者是互相生成的关系,不能简单的说谁先于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运动具有经验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社会主义是人类的一种形而上追求,她先前是以价值理性的角度提出来的,不可避免带有空想成分,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把这种空想变成现实提供了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这一发展中找到了实现这一可能的条件。没有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由空想变成科学。即社会主义作为价值理性,是先于市场经济的,因为她具有形而上的属性;另一面是,社会主义作为认知理性,又是后于市场经济的,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应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中,也仍然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客观存在着资产流失的危险,效益问题在公有制条件下尚未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政企不分及政资不分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应进一步改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某些道德准则在市场运作中产生偏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美德,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使人性在伴随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得到美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肖志英,当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透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2.王少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性纬度[J],社会主义研究,2003.6.

3.周建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8

上一篇:论住宅小区市政公用工程管理 下一篇:平整机结构及装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