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2 08:01:47

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并对不同分型的胰腺炎合并肝损害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74例中治疗组37例采用腺苷蛋氨酸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ALB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中轻型胰腺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24/25),明显优于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总有效率75.0%(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治疗组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腺苷蛋氨酸; 急性胰腺炎; 肝损害

[中图分类号] R5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5-151-02

急性胰腺炎伴肝损害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肝损害的程度与胰腺炎发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1]。急性胰腺炎临床分为轻型、重型,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重型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1]。2005年3月~2008年11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患者74例,其中治疗组37例采用腺苷蛋氨酸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3月~2008年11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病例74例,其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36~72岁,平均45.6岁。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第6届胰腺外科手术会议《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74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治疗组37例中25例为轻型胰腺炎、12例为重型胰腺炎。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以及肝功能指标的改变,如胆红素、转氨酶(AST、ALT)的升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禁食和胃肠减压;抗生素的应用以防止感染;抑制胰腺分泌制剂的应用;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以及积极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心肝肾等功能的变化,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腺苷蛋氨酸1.0g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7d。

1.3 疗效判定标准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消失;实验室异常指标恢复正常。按显效、有效、进步和无效四个等级评定。显效:5d之内同时达到上述三项标准者;有效:7d之内同时达到上述三项标准者;进步:10d之内同时达到上述三项标准者;无效:超过10d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进步)/总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中轻型胰腺炎与重症胰腺炎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轻型胰腺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24/25),明显优于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总有效率75.0%(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治疗组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机制较为复杂[2,3],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炎症组织内释放的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脂肪酶和血管活性胰激肽等破坏因子通过静脉回流入肝脏,直接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胰腺水肿造成胆管梗阻或引起胆道压力升高,也使肝脏结构与功能损害,出现胆红素代谢障碍。肝脏是胰腺血液回流的第一站,病变胰腺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及蛋白酶在肝脏损害中也发挥一定作用。Ranson等认为在无胆石症和酒精性肝损害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胰腺水肿造成胆道梗阻是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急性胰腺炎时非阻塞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DIC引起的胆红素负荷增加、出血及胆红素清除能力下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所引起的肝损害不但可加重急性胰腺炎的病情,甚至发展成肝衰竭[4]。

腺苷蛋氨酸是治疗肝内胆汁郁积和改善肝细胞代谢、解毒的有效药物,研究报道,它对胰腺炎的改善和血、尿淀粉酶的快速下降有良好的疗效。腺苷蛋氨酸作为体内最重要的甲基供体,同时还具有转硫基和使氨基丙基化的作用,在体内转化为半胱氨酸,并通过进一步的代谢产生谷胱苷肽、辅酶A / 牛磺酸类物质,在参与组织细胞Na/K-ATP酶生物反应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内皮细胞磷脂的生物合成,从而稳定内皮细胞结构,改善内皮细胞功能[4]。同时腺苷蛋氨酸的代谢产物谷胱苷肽可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减轻内毒素对胰腺的第二次打击,产生的牛磺酸有利于胆汁、胰液的排泄,减轻组织水肿[4]。

本研究结果显示,25例轻型胰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24/25),12例重症胰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5.0%(9/12),轻型胰腺炎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重症胰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治疗组ALT、AST、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组.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S].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733.

[2] 王颖,吴亮,田德英. S-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4):161.

[3] 张喜平,王蕾.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肝损害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335.

[4] Tiegs G. Celluar and cytokine-mediated mechanisms of inflammation and its modulation in immune-mediated liver injury[J]. Z Gastroenterol,2007, 45(1):63-70.

[5] 杨超,王坚,吴志勇,等. 急性胰腺炎216例临床分析[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6):387.

[6] 巫协宁. 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J]. 中华消化杂志,1999,19(5):335.

(收稿日期:2009-12-01)

上一篇:妊娠期高血压与抗滋养细胞抗原关系研究 下一篇:心力衰竭利尿过度致肾功能损害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