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首届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9-22 07:29:22

2015首届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引发的思考

最近几年,我参加了雕塑界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收获很多。今天早上看到本届双年展,觉得是2015年中国雕塑界的一次盛会,参展作品也基本能呈现近年来雕塑界的创作面貌。2013年“大同雕塑双年展”引进了策展人制度,在今年的双年展中能得以延续,说明了雕塑双年展在不断进步,在制度、范式等方面不断在向前推进。今年几个展览板块的设计也很用心,在吕品昌先生策划的当代陶艺,唐尧先生负责的展览单元中,我们能看到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

接下来,我谈一些个人对展览的看法。既然这次展览定位是国际雕塑双年展,我就希望从双年展的惯例、学术规范等角度来谈。当然,如果不以双年展为名,而是国内雕塑界的一个群展,或者说邀请展,那么,这些问题也就没必要在研讨会上来讲。实际上,当我们今天谈雕塑的时候,首先涉及的是认识角度和阐释语境的问题,如果看待雕塑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会不一样。考虑到当下国内的雕塑状况,我个人认为,大致有四个切入角度。一个是从本土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一个是用学院的标准与规范去判断;一个是从官方的文化政治诉求去要求。这三个角度都或多或少会涉及雕塑界的艺术制度,及其背后隐含的不同的权力话语。当然,还有第四个角度,那就是如何立足于当代艺术的大的文化情景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去看待雕塑。既然是国际雕塑双年展,那么后一个角度就很重要,毕竟,我们需要有一个国际性的、当代性的眼光去选择参展作品,然后再邀请艺术家。

就雕塑而言,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情景中,其内涵与外延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譬如说,作为形式的雕塑、作为语言的雕塑、作为技巧的雕塑、作为风格的雕塑。这几种类型的雕塑大多是古典或者学院雕塑的概念。事实上,在本次展览中,有四分之一的雕塑就属于上述范畴。

第二个层面的雕塑,我们可以说作为结构的雕塑、作为剧场的雕塑、作为地点的雕塑等。但这些类型的雕塑完全不同于学院和古典化的标准,也就是说,不能用过去的审美范式、眼光,尤其是过时的、老套的观念来看待。这些类型的雕塑不仅打破了传统雕塑所界定的艺术本体领域,而且在形式媒介、雕塑的边界,尤其是创作观念上均有了很大的拓展。比如,重视媒介与结构、强调“剧场”性,追求“场域”化的呈现,等等。从艺术史的上下文来看,它们大多处于晚期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但在这次展览中,上述类型的雕塑是很难看到的。

在当代的层面,我们可以说作为身体的雕塑、作为时间的雕塑、作为社会雕塑的雕塑。当“身体”“时间”以及强调社会学的参与成为一些新的意义维度时,很显然,对于既有的雕塑形态和创作观念来说,又将会是一次突破。实际上,今天中国雕塑界的创作与学术环境已在加速地改变,它同样成为了一种知识性的生产,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话语逻辑与阐释体系也在发生质变。

就本届展览,我还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抑或说建议:第一,这届展览缺乏一些大型的作品。我的意思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作品的尺寸要大,而是从展览的空间考虑,如果缺乏与空间能够互动的作品,展览的总体印象与艺术感染力就会小很多。第二,展览中很少看到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发生关联的作品,也缺乏让人感到温暖和令人感动的作品。相反许多作品制作精良,注重形式,但我们看不到艺术家的个性,也看不到与现实的关系。第三,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90%都来自雕塑界,其实,有很多当代艺术家,虽然他们不是雕塑出身,却创作了很多雕塑,特别是一些具有雕塑视觉特征的装置作品,这些艺术家是值得邀请的,他们的参与一定能与雕塑界内部有更好的交流。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单纯就一个展览去找问题,相对来说是容易的。因为我过去也曾参与到一些展览的策划之中,深知策展人的艰辛,也深知一项展览的来之不易,之所以刚才提出一些个人的批评性意见,是希望“太原的雕塑双年展”在未来能愈办愈好。

上一篇:200例急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与预防对策 下一篇:浅析中西方的实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