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体会

时间:2022-09-22 07:17:57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体会

【关键词】药物性皮炎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41-02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的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间,经治的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117例药物性皮炎(以下简称药疹)病例,颇有体会。笔者认为,准确判断、及时处置和规范治疗,是有效治疗各型药疹的关键。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经治的117例药疹病例中,门诊患者84例,住院患者33例。117例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3岁,平均38岁;男61例,女56例;治疗时间最长51天,最短7天。117例药疹中表现为麻疹型49例,猩红热型37例,荨麻疹型14例,固定型药疹13例,湿疹型3例,红皮病型1例。伴有明显药物热和外周血象升高者37例。

1.2诊断标准:(1)出现皮疹前20天内有明确的用药史[1],尤其在发皮疹前7天内有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解热止痛剂、磺胺、抗癫痫药物、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或抗结核药等药物史。(2)有明确的皮肤损害或皮肤黏膜损害。(3)排除麻疹、猩红热及食用鱼、虾等异种动物蛋白的诱因[2]。(4)其他全身表现,如发热、血象升高等。

1.3治疗方法:(1)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2)如果患者无确切感染灶,即使有发热、血象升高等表现,也尽量不用抗生素;(3)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残留药物排泄;(4)一般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H2受体阻滞剂、钙剂与维生素C等;(5)对较重的药疹,及时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并防治其副作用。

1.4结果观察:117例患者均按上述方案治疗,其中用激素的患者81例。117例中,在住院部治疗的51例,全部在门诊治疗的66例。治疗后见效不明显而中途转院的2例,占有1.7%;有效而中途出院的3例,占2.6%;在我院完全治愈的112例,占95.7%。

2临床分析

2.1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可以是免疫性或非免疫性机理,但大部分药疹是变态反应,由于变态反应的药疹只限于少数服药的人,服用各种药品的人很多。而发生药疹的毕竟是少数,又由于变应性药疹不是药理作用或毒性反应,药疹和用药的剂量无关,极微量的药物能使高度敏感的人发生严重的药疹。

四型变态反应:血清、疫苗等药物是蛋白质构成的完全抗原,而若干非蛋白质性化学药品是半抗原和身体组织的蛋白质相结合,才成为完全抗原。机体接触抗原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免疫细胞致敏或产生足量抗体,再遇抗原性药物,则发生各种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某些湿疹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Ⅱ型包括因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Ⅲ型包括血管炎、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等。Ⅳ型可有红斑及湿疹样皮疹、剥脱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结节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属于某几型的药疹可以同时存在。有些药物经光线作用可起变态反应而发生药疹,表现为红斑块、风团、扁平苔藓,可发生于经常暴光的部位,也可出现于非暴露的皮肤上。磺胺药、氯丙嗪、避孕药、四环素等药物常引起光变态反应。对某一些药物过敏者可对化学结构相似的另一种药物发生药疹。

少数药疹和变态反应无关。由于光中毒作用而发生的皮疹也和变态反应无关。但和药物浓度、特定波长和暴光量有关。有些人的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盐脱氢酶的活性有先天性缺陷、系由于隐性遗传,在服用肼苯哒嗪、砜类药物、磺胺药后,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有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而表现荨麻疹、血管笥水肿,也有的药物改变花生的烯酸的代谢途径,即抑制了环氧化酶,使花生的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减少。如服用非激素抗炎药物可发生药疹。总之药疹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有许多学说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明,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2引起药物性皮炎常见的药物

2.2.1砷剂:几次注射以后,可以出现。由于过敏的急性中毒症状,有的长期应用以后,才出现皮疹。皮损往往为广泛的大疱、丘疹、脓疱,严重时可引起剥脱性皮炎,少数人可引起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玫瑰糠疹或点斑状色沉着斑等损害。

2.2.2解热止痛药类:常引起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剥脱性皮炎等损害。

2.2.3安眠镇静药类:麻疹样红斑、血管性水肿、多形红斑、扁平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及剥脱性皮炎。

2.2.4抗生素类:尤其是青霉素的注射可引起过敏休克反应,迟缓反应表现瘙痒症,麻疹样红斑,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甚至剥脱性皮炎。

2.2.5类固醇皮质激素类: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药斑狼疮样皮疹、固定性红斑,严重的是剥脱性皮炎、恶性大疱性红斑或中毒性表皮松解的表现。有的粒细胞减少症或固有障碍性贫血而死亡。

2.2.6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制剂:常引起脱发,剥脱性皮炎、黄疸及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粒性细胞减少。

2.2.7中药:中药引起过敏反应逐渐增多。最常见,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药疹及口腔粘膜糜烂。

3讨论

药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治疗的关键一是准确判断,二是果断停用可疑药物,三是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对较重的药疹,及时规范使用激素是很重要的[1]。见效差而中途转院的2例患者中,1例是严重湿疹样出血型药疹,另1例为本身有糖尿病的患者,应引起重视。

药物的选择要结合病情而决定,尤其对于严重的药疹要争分夺秒的适量而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的水疱及糜烂渐干燥可渐减量。在抢救中要注意水和电介质的紊乱情况,控制感染、注意心、肝、肾、造血系统的功能,注意血糖,防止脑溢血的出现。如发现异常反应及时给予处理。

对于较轻型的药疹,给予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药物、维生素C、钙剂时要给予足量防止Ⅱ级介质的再次释放,尤其对于在门诊观察室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待病情十分稳定方可让患者回家。

对合伴粘膜损坏者要积极保护粘膜,尤其是眼结合膜,防止角膜混浊及粘膜的粘连,小儿要注意及包皮的糜烂,造成包皮狭窄。每日可用3%硼酸水清洗或皮质类固醇类眼药滴眼,口腔注意清洁,经常漱口,可选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对于轻型药疹可局部止痒,吸附糜烂面,保持清洁,迅速愈合即可,对于重症药疹,最好采用干燥暴露疗法(红外线灯罩下进行)或局部雷夫奴尔湿敷或外涂PC霜,空气消毒,使用无菌床单及被褥。

一般发疹类药疹、荨麻疹、多形红斑与剥脱性皮炎等。采用凉血消风汤,气血两燔方与清瘟败毒饮等,清扫凉血解毒祛斑的方药有显效。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7-258.

[2]傅志宜.临床皮肤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01-102.

上一篇:探讨妇科常见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