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到实践:教育本质与教育实践再探讨

时间:2022-09-22 07:00:48

从认识到实践:教育本质与教育实践再探讨

【摘要】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如何回答教育本质的问题既决定了教育言说的方式与内容;也导引、规范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改革开放前,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居于支配、统治地位,这一理论渗透、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实践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与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以解放思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现实的社会背景,拉开了多种教育本质观论争的序幕。教育本质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研究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先后涌现的教育本质之辩有:(1)"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之辩;(2)"双重属性说"(统一说)与"多重属性说"之辩;(3)"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之辩;(4)"生产实践说"(物质生产说)与"精神实践说"之辩;(5)"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之辩;(6)"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之辩;(7)"产业说"与"非产业说"之辩等,人们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使教育具有变化和不确定的特点,但是教育无论如何变化还是教育,使教育又具有人类的普遍性,永恒的不变性和确定性;教育的变革不仅是教育现象的变革,而且伴随着教育本质的变与不变,确定与不确定,永恒性和时代性的问题。就是由于对事物本质的不同理解,导致人们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许多矛盾,而解决矛盾就必须界定概念层次,变革原概念和理论,建构新概念和新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哲学教授,学者郝文武认为,事物的本质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之分,既有现象的本质,也有本质之本质(本体),现象本质是相对本质,本质之本质是绝对本质,本体与本质可以相互转化。在哲学发展史上,既有本质主义,坚持本质是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也有反本质主义,坚持本质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具有时代性的。但两者都忽视的一点是,他们都没有看到事物的绝对本质和相对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和转化。另外,事物的本质是主客观的统一,是理论和行动的统一,事物的本质即一般理念不断受到事物本身的变化、外界和人的追求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对它的认识没有完结甚至是不可能的;事物的本体即绝对理念是具有永恒不变性的客观概念,是稳定的和可以认识的。

因此,对教育本质的追寻首先是对教育本体的追寻,而教育的绝对本质就是教学成人:教学是教育实践的行动起点和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成人是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终极追求。只有清楚教育的本体,才能清晰本体发展的结果即教育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离不开教学,认识教育的本质必须有抽象的思维,但也离不开教育的实践,教育本质形成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以教学成人为依据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首先就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指导学习,更深入的讲是一种主体间的指导学习,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这种教育本质概念的理解既是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是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受时代影响,应时代要求,人认识的教育本质与人实践或行动的教育本质的统一。

二、基于教育本质,指导教育实践

历史上所有重大教育实践都是在不同的人的形成观和教育本质观引领下的教育实践,或者说不同的人的本质观和形成观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基于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的教育本质观,则把人看作是交往和建构的人,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永远需要建构和提升的未完成的存在;把教育规定为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既重视"存在先于本质"或人的本质的实践形成,也重视"本质先于存在"。因此,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则强调教师与学生并重的主体作用,师生主体间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的直接体验,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及其知识的主观理解、建构,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设计和自为创造;强调教育发现、挖掘形成、提升和限定学生价值的作用,教育遵循师生主体间平等、主动交往的规律,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教育规律。

三、小结

教育本质和教育实践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中。因此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应是当今教育、课程变革的核心,课程建构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机智,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应该是课程意义的理解者,追问者和建构者;学生同样是课程意义的理解者,追问者和建构者,教学中注意到这一点,课程落实中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讲为主,满堂灌得教学方式才会有所改变,那种把教学和师生关系看作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培养人的活动的观念才会转变,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教育本质观才能落实,当前教育教学变革的核心是,践行课堂教学要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对教育的参与,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启发学生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张能力本位,重视主观知识,全面评价学生,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落实教育改革理念,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何锋马彬试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术交流》2005.11

[2]刘宏民朱代春段景智教育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3]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4

[4]杨开城,论教育的技术学本质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中国电化教育》2005.5

[5]沈光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初探,《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1

[6]李元元蔡敏李伟刚李正,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高教探索》2001.1

上一篇:布布的图画书 下一篇:激发求知欲培养读书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