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美育元素 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时间:2022-09-22 06:10:54

激活语文美育元素 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因而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思想情感教育 实践与探讨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换言之,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与“教书”同等重要的目标追求。而美育既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始终是德育的跟班”,甚而“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英国赫伯特?里德在《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的话)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度强调语文课程的重要审美教育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严重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尤其在近些年来的职校教育中,甚而“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的论调有所上扬,致使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有所淡化和削弱。这种反常现象应当得到相应地遏制和纠正。本文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要努力创设美育情境,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自内向外地洋溢着美的想象和元素,如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可以欣赏到波澜壮阔的意境美,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能够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可以体会到婉约缠绵的情境美,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能够迸发出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美。无论是哪一种美,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情感艺术魅力。对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施教者,我们应当造就和具备“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从典型作品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艺术把其中美的内涵和形象显现出来,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对他们进行美的洗礼基础上,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启迪美的想象意识,促使他们生成美感的情境、体验和交融,从而把他们引向享受美和孕育美的圣殿。

二、要努力激发美育情感,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而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用情感来撞击学生的心扉,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心理因素,享受并体验审美的愉悦和价值,在对美的超越和升华之中,实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追求。首先,组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经典诗词赋文学习中,反复诵读是实现以情入手、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净化情感、塑造心灵。如反复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能让学生在“悄悄”“轻轻”中感受到轻盈的节奏、深沉的意蕴和美好的情致。其次,做好引领整理,促使学生在心灵震颤中引发共鸣。就职高生而言,他们对于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远远超出接受理念的说教。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等手段,用强烈的语言渲染向学生传递炽热的思想情感,让他们泛起心灵上的涟漪和波涛,从中赢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再次,引导想象联想,揣摩作品美意,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努力诱发审美体验,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诱导并激发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和惊异感等,从而有效调动潜力因素,促使他们在产生审美激情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根据课文特色,从不同角度确立设计多个审美论题,让职高生鉴赏评析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作出自由选择。以教学《荷花淀》内容为例:有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文章中描绘的美妙景色、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歌咏的主题情感等美育分切面,从多个角度认真设计了五种学习论题——“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景物描写”“发生在荷花淀里的对话传神和情深意切”“对荷花淀里对话描写进行比较赏析”“显现在荷花淀中的人情美”“水生夫妇的爱情价值观”,让学生在尽情感受荷花淀之美的启迪和体验中,自由愉悦地进行重点选题和鉴赏陶醉,最终比较轻松地完成自选学习任务。

总之,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开辟一条走向美育之路的绿色通道,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时,不断增强教学的美育功能。

(作者单位: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论如何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训练学生的... 下一篇:大班社会活动:爱心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