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22 05:48:46

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

摘 要 攻击行为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攻击行为进行概述,梳理攻击行为的理论、分类和测评工具,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进行评述,提出对于攻击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攻击行为 影响因素 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f Aggressive Behavior

GUO Wei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Aggressive behavior a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research focus,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combing theory,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tools, and study of aggressive behavior were reviewed, presented the research prospects for aggressive behavior.

Key words aggressive behavior; impact factors; peer relation

从20世纪初期开始,攻击行为在发展心理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攻击行为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的社会交往,还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研究发现成年后的暴力行为与童年期的攻击行为有很高的相关。因而,心理学家多将视角放在了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研究上。

1 攻击行为的概述

1.1 攻击行为的定义

第四版的儿童心理手册中将攻击定义为是旨在伤害或损害他人(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后继学者进一步将攻击界定为一个由各种不同成分伤害或毁坏性、有意性、唤醒性及厌恶性构成的范畴。也就是说,攻击行为指有意对他人进行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或倾向,核心特征即有意伤害性;同时,攻击还表现在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包括愤恨或想要伤害他人的情绪。

1.2 攻击行为的理论

关于攻击行为的各个理论都能部分的说明和解释攻击行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被压抑的性冲动的发泄,是力必多的释放;性本能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来源。在他看来,人类具有很强的攻击本能。社会学习理论也称模仿论是由班杜拉提出,他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还受多种因素影响。认知心理学将关注点放在了行为发生的内部心理机制,特别是心理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在揭示攻击行为发生的规律和机制上着重研究认知的调节作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则以信息加工模型为基础,解释个体行为。该模型强调攻击行为来源于个体认知风格和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这两个因素。

1.3 攻击行为的分类及测量

从攻击的目的将攻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即指通过伤害他人得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而产生的攻击,如争夺玩具等;敌意性攻击不为得到某样物品,而是伤害他人的身体、感情和自尊,如报复、支配等。从攻击的对象将攻击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社会攻击,身体攻击是指通过直接的身体对抗给对方造成身体伤害,如打架斗殴甚至暴力;社会攻击也称为关系攻击,指通过非对抗和间接的方式(社会排斥、流言、闲话、诽谤等)对他人的人际关系进行损毁。现在有研究表明,身体攻击是比较典型、普遍的一种,具有跨年龄的稳定性,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而研究的视角多放在了身体攻击这一类型上。

关于攻击行为的测量,许多国家的研究者都采用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S,该量表采用同伴、父母、教师及自我评定等多种形式对攻击行为进行评定,具有较好的信度。Buss A H和Perry M编制的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包含个体攻击行为(生理攻击、语言攻击)、个体攻击性的内在状态(愤怒、敌意)两个方面。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系他评量表,包括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和体力攻击四个维度。除了引进国外的测量工具之外,国内学者也开始编制中国本土化的量表,如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等等。

2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内在因素

包括攻击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和个体因素。

进化论、生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均表明攻击行为具有重要的遗传和环境基础。国外学者(Miles & Carey,1997)对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显示,攻击行为的50%变异可由遗传因素解释。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研究表明COMT 基因成为攻击行为遗传学研究的候选基因之一。关于性别的研究显示,在攻击行为的开端、方式、发展过程及评价方面,两性存在显著差异;男孩的主动攻击多于女孩,但女孩间接攻击多余男孩。关于大脑的研究显示,较其他儿童而言,攻击行为儿童的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能力相对较低,左半球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相对较弱;这可能是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基础。

个体因素主要有气质、人格、道德发展水平、自尊等因素。研究发现,婴儿的困难气质和问题行为有较大联系;儿童期的冲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以后的犯罪行为(White,1994)。对行为与人格结构模型之间的关系元分析研究发现(J.Miller & Lynam,2001),在常用的人格模型中,有 8 个维度都与行为有高的相关。对儿童的研究也显示,较强的攻击倾向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有较高的相关。涉及道德的研究发现,道德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思考问题,行为也越趋近亲社会方向。Salmivalli等认为某些高自尊的人更具攻击性。也有研究认为低自尊者更容易导致攻击,另外一些实验也证实了低自尊者更容易陷入被欺负的境地。

2.2 外在因素

许多研究者从外在因素的角度来研究攻击行为,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同伴群体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

美国学者(C.Shaw& Mckay,1942)的研究中表明,高暴力犯罪与贫穷、不同种族和高居住流动性这三大社区结构变量相关,对社区变化中的整个人口进行控制之后,这种相关依然带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国内的研究表明,过于严厉的父母、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管教方式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相关。针对群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特别是儿童,同伴群体的感染、去个性化作用等导致儿童相互模仿,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行为;陈欣银等人与Coie 等人研究均表明,同伴拒绝与攻击行为正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同伴拒绝与日后的攻击等外部问题行为有关。同伴关系在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攻击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表明常观看暴力行为电视节目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行为。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内容给个体(特别是儿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样,减弱了个体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力,增加了个体对侵犯行为的容忍度。

3 展望

未来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可以集中到攻击的遗传学研究中,进一步确认影响攻击行为的基因。同时可以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把攻击行为与行为等联系起来研究,进一步扩大攻击行为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干预的应用研究,对现有的未成年人攻击行为做进一步干预;研究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切断攻击行为发展的连续性,减少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而避免攻击行为出现的消极后果。

参考文献

[1] 纪林芹,张文新.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122-127.

[2] 张蔚,张文新.攻击行为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65-67.

[3] 郑全全,陈秋燕.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测量[J].心理科学,2002.25(6):680-688.

上一篇: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使命 下一篇:科学课程学习能力构成要素与评估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