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

时间:2022-09-22 05:15:43

“勿忘人民”

在我国当代新闻界,穆青是一位在党的三代领导人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老新闻工作者。笔者在拜读穆青的新闻作品中,感受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青年记者的殷切期望和拳拳教导。尤其在记者成才的问题上,这些期望和教导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迪作用。

记者要“勿忘人民”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思想中最丰富、最精彩的部分,也是穆青新闻实践经验的结晶。据穆青身边的工作人员反映,穆青无论走到哪里,谈得最多的是“勿忘人民”,题词最多的也是“勿忘人民”。穆青在《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谈到,“前不久,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记者怎样才能成才?’我告诉他,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

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勉励他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穆青论新闻》P416,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穆青正是在“勿忘人民”理念的指导下,写出了一篇篇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两张闪光的照片》等,也刻画出了人民的典型形象:从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到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种植棉花模范吴吉昌到创造“人间天河”的红旗渠的任羊成等。

为什么穆青把“勿忘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穆青从事新闻的坎坷经历有关。“人民”二字,在穆青眼里重如泰山,是穆青用生命体验和认识的。他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亲眼目睹了战争年代百姓所受到的苦难,以及在生活极端贫困中,省吃俭用,支援部队建设的感人事迹。穆青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无私奉献和纯朴的伟大人格,“人民”二字便在穆青心中生根发芽,伴随着他的记者生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穆青在《穆青散文选》后记中写道:“我深深感到,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离不开人民,特别是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

“勿忘人民”在穆青看来,远非停留在对人民的热爱,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多为人民的疾苦呐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穆青曾说:“我们做新闻工作的要有蜘蛛结网、春蚕吐丝的精神,要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吐丝、吐好丝。”此外,穆青还在《为人民多吐丝》一文中强调,“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等于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源泉,记者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我希望新华社的同志们都要做促进派,要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多‘吐丝’,‘吐好丝’”(《穆青论新闻》P148)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他不仅要求记者要能写和写好新闻作品,还要反映人民的心声,为人民办实事。

1989年1月9日,穆青冒着大雪四下扶沟到大李庄采访,并与当地领导商讨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10日,他又参观赵沟村的蔬菜大棚,与农民讨论发展大棚蔬菜致富的问题。这些往事虽然久远了,但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穆青的“勿忘人民”思想对当今记者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望者,而且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媒体炒作的杨丽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记者道德素养的匮乏,只想到吸引“眼球”,增加广告效益,把人民的重托抛到了九霄云外。如果这些记者心里还装有百姓的话,杨丽娟及其家人的悲剧不会上演,舆论的引导也不会在畸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衙门里跑不出名记者穆青1983年9月10日在新华社国内部编前会议上,对有些记者不深入采访的现象深恶痛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衙门里跑不出名记者”,“尤其在分社的同志,只在省直机关跑是不行的,一定要到基层中去,到各条战线的第一线去,到群众中间去。这样才能发现许多新鲜、生动活泼、意义重大的问题和题材,锻炼出一批有出息的记者”(《穆青论新闻》P246)。穆青提出这样的论断,无非是强调记者要多深入生活,多深入群众,多搞调查研究。

现实生活中,一些记者可能考虑到搞调查研究太费时,有时可能最后的结果与所要调查的选题有背离,甚至文章在发表时被“枪毙”,再加上一些媒体实行绩效考核,到头来,得不偿失。针对此类现象,穆青明确地指出:“要下决心搞调查研究,一定要首先破除这种‘赔本论’。”穆青在《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谈到:“有些年轻人问我怎样才能成才?我说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捷径,你就是老老实实,好好学习,多到群众里边去,拜群众为师,扎下根去,在生活中间刻苦锤炼,默默奉献,就可以成才。”(《穆青论新闻》P416)

现在我们的记者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惰性却增添了不少。一些所谓的党报记者,整天忙于出入各种机关,出席各种会议,有的干脆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新闻的出现。该去一线采访的,偏偏道听途说,造成了失实新闻的出炉。笔者曾经碰到一些所谓的大报记者,在报道有关山西黑砖窑事件时,不去新闻现场采访当事人或受害人,却去采访最先报道黑砖窑事件的记者,这样的“二传手”新闻经过各大媒体的报道,几乎是同样的声音,没有从深度上充分挖掘。记者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无非是图省事。

这样的新闻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失实报道,但这样的采访作风早晚要出事。

做个精神富有的人穆青在《做个精神富有的人》中说:“最近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的形象,议论不好,人家说现在的有些记者不好好招待下去,不接不送不去,搞有偿新闻,吃了以后还拿,人家表面上不敢得罪,但背后骂这是一群‘新闻乞丐’。当记者当到这份上,实在太丢脸了。”(《穆青论新闻》P426)。“新闻乞丐”是穆青最先提出来的新闻名词,它是指有些编辑或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发稿权利,接受贿赂,甚者主动索要钱财,搞有偿新闻。在穆青看来,新闻记者应当安心于清贫生活,一笔在手两袖清风,不搞“有偿新闻”,不图非分横财。

现在,一股“向钱看”的歪风依然存在。据一些地方单位的领导反映,一些大报记者到某地采访不是“拿”就是“要”,稍微招待不好,就使出撒手锏,要给地方曝光。记者如果钻到钱眼里,所谓的“望者”和“代言人”的角色将不复存在。正如穆青1985年9月26日对新华社河南分社青年记者训练班人员的开场白所说:“新华社记者决不是为自己谋利益的,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我看第一课就可以上这个”,“我感到我们这个队伍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不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而是把钱放在第一位。这样下去,这个队伍非垮不可;这样下去,我们可以出万元户,出罪犯,就是出不了名记者,出不了好党员。这个事情不得了啊!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毁灭。”

记者成才必须先做人

纵观穆青的《新闻工作散论》和《穆青论新闻》,很大一部分篇幅都谈到了记者如何成才的问题。他在《和青年记者谈心》一文中说:“我看成才不成才有一个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如何做人。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不过是块歪才,鬼才,邪才。”此外,他还在《热切期盼年轻记者早日成才》中再三强调,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成才的第二个条件是不能急功近利,应该扎扎实实地打好自己的根基。第三是要经得起挫折,在顺境中能够前进,在逆境中也要打起精神,继续前行。(见《穆青论新闻》P430、P479)至于如何做人,穆青也谈得很深刻。他认为做人有这么几条:一是要有坚定的信仰,任何风浪面前都不动摇。这个信仰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是最主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碰到风吹草动、风云变幻,就会迷失方向。如同空中的柳絮,随风飘荡,那还能成什么才呀。再就是要有执著的追求。第三是要有坚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要严格要求自己。四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对党的新闻事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真挚的感情。

穆青的成才观是他新闻实践和经历的真实写照,他的一言一行也实践着他的新闻理想。穆青身上所具有的优秀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和精神情操,影响了他的作品,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其说穆青的新闻作品感染了人,倒不如说是他的人格魅力让千千万万的读者感动心扉。商丘日报社主任记者张同德在穆青的影响和关怀下,逐渐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地市报记者。他在《从穆青教我当记者感悟记者成长之路》一文中深切地写道:“他影响了我的一生。回顾我的新闻经历,起初我是抱着成名成家的思想投入到新闻队伍中去的1986年踏着穆青的足迹初访‘老坚决’,亲眼目睹了85岁老人跪地修路,期盼穆青再访的细节,对怎样当好记者有了感性的认识。

特别是1991年1月初次采访穆青及此后长达十多年与穆青断断续续的接触中,使我对怎样当好记者有了理性认识,开始有意识地向穆青学习,照着穆青那样做记者。”

当前,一些媒体记者之所以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弄虚作假,说明这些记者的本身素质出现了问题,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事件”就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穆青作为一个“老新闻人”,已经为当今的年轻记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对年轻记者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国记者,用概括的话来说有两条:“第一条是对我们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命运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二条,要对人民群众有浓厚的感情。”那些想加入记者队伍或已经加入记者队伍的年轻人,应当牢牢记住穆青的教导,并努力贯彻在新闻实践中。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关注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像穆青那样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立足传统稳健转身 下一篇:试论新闻事实认证的方法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