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研究

时间:2022-09-22 04:59:08

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研究

[摘要]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不仅是一项工程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艺术,作品最终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艺术家的美学素质、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技术本身,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来表现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进而提升作品表现力是目前建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研究中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建筑文化遗产 虚拟现实 艺术性

建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主要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对古代建筑、遗址、文物等进行复原、仿真、再现、展示和保存,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作品,如何尽可能的“真实再现”古代建筑及其所蕴涵的艺术、文化信息,除了技术上的实现之外,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来表现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进而提升作品表现力是目前建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研究中关注的课题。

一、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1、“重技术”、“轻艺术”

由于数字化技术较为尖端和超前。“目前的虚拟现实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开发、制造引人入胜的VR系统所需的技术上,多数大学的VR课程由计算机系开设”。“把建筑文化遗产当作自己研究领域的素材”、“强调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忽视艺术家表现作用”,使得国内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虚拟再现工作主要由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承担。他们认为:只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忠实”的“记录”下建筑文化遗产原本的造型、色彩、图案信息就够了,不能添加任何的主观理解和感受。

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一般不具备应有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质,很难从审美的高度上去考虑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问题。他们往往单纯借助如数码拍摄和三维扫描等高科技工具、从技术的角度去“抄”建筑文化遗产,忽视了获取真实的图像资料、三维模型与表现建筑艺术的区别。而艺术家、人文学家虽然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质,但一般缺乏应有的编程技巧、理性思维,无法直接参与此项工作。这就导致了目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建筑文化遗产虚拟再现的艺术性出现了脱节,致使目前研究角度大多停留在各种算法的实现上。所以目前很多虚拟现实作品“生硬的画面、蹩脚的操作、毫无趣味的漫游,使得VR的实际效能远远低于“虚拟现实”这个词所带给我们的想象。”为增加作品的艺术性、真实性和观赏性,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下一步应该更加重视艺术表现的作用。

2、光影缺乏真实性

光影是塑造空间的重要手段,虚拟现实的“现实”除了要有准确的模型,还要有真实、丰富的光影。阳光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很早就被建筑师所重视:古希腊的神庙、中世纪的教堂、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及民居等都注意了光影所产生的明暗对比、虚实变化。而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的虚拟现实作品在“三维阴影生成技术却显的无能为力”,只能使用二维平面模型模拟物体的阴影。这样的作品既不能表达现实空间中虚实变化多样的阴影,也不能表现物体受光之后各个表面之间光子的相互反弹,无法准确的反映出空间的环境色彩。

3、忽视环境艺术的处理

建筑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更包括其周围环境。但是处理山体、树木、水等环境,需要计算海量的信息,需要配置极高的电脑设备,不然就会影响作品流畅的运行。所以目前的虚拟现实作品大多只注重主体建筑的虚拟再现,而忽视周边环境的衬托。建筑物因此显得孤立、与环境不协调。塑造真实感强、更加完整的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也是目前面临的首要解决问题。

二、虚拟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

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艺术。它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向人们既真实又生动地展示建筑遗产的艺术魅力。古代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文化的历史丰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默说:“文化是艺术的内涵,艺术是文化的外化。”丘吉尔说:“人塑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世界上诸多建筑遗产都是各国文化的外化――人造的城市缔造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有自己的语言体系:阿拉伯的拱券,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构成了本民族(地域)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

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建筑的同时。通过对建筑结构、材质色彩、光影、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完美表达出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意境,使传统建筑更加富于感染力,更好地传达出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同众多的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一样,艺术的处理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构建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问题,更涉及到了建筑遗产的艺术性表现问题。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感染力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为技术的更新而减弱,它的感染力也不仅应该达到、而且要“超过”真实,这也是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全新手段对建筑文化遗产阐释的真正意义和魅力所在。所以不能一味地强调在数字技术上满足于对建筑文化遗产的描摹,否则就会忽视虚拟建筑文化遗产创作过程中艺术的处理,也就不足以体现作品“真实性”,生硬的画面必然缺少了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因素。因此建筑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现不能只寄希望于程序员对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个工作要创造的不是一批批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的更新和软件的升级而失去了价值或者被淘汰的作品。作品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作为全新的数字化艺术,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过程单纯的依靠技术手段“抄”一个“所谓真实”的建筑是不够的。

研究当今国内外一流的、优秀的虚拟遗产项目之后,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场面辉煌、视觉强烈的画面背后往往是强大的艺术魅力。艺术是永恒的,“作为人类审美创造的艺术世界,不论是侧重再现的,还是侧重表现的,都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虚拟建筑文化遗产这个作品最终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艺术家的美学素质、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技术本身。十九世纪的欧洲画家如果没有艺术灵感,即使有了光学理论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印象派的伟大艺术:没有柯布西埃、密斯等先驱,即使有了机器大生产,也是不会产生现代建筑的:同样的道理构建的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作品的艺术性无可争议的应该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这个工作的最大资本。

三、艺术家、人文学者参与虚拟建筑文化遗产工作的必要性

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创造性和想象性是作品真实性的保证,也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虚拟遗产和真实遗产的差异,这些共同决定了艺术家和人文学者的参与“虚拟建筑文化遗产”建设的必要性。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虚拟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的追求不断提高,在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虚拟再现这个工作中投入的最大的资本不是计算机软硬件,而是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虚拟现实之父”、美国科学家lvanSutherland博士对虚拟现实做了最早的研究,1965年他在“The ultirmate Display”(终极显示)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包括有交互图形显示、力反馈设备以及声音提示的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思想,他指出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应该是“看着真实,感觉真实”。这里的“感觉”,浅层意思可以理解为触觉、味觉等等。但其深层意思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虚拟现实的重点,那就是虚拟现实的“真实”最终是感觉的真实!

在虚拟建筑遗产的构建过程中,就要突出艺术性和艺术家的表现的作用。是因为:“VR领域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是,VR研究从开发必要的技术转向实现VR媒体。Vr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虚拟现实课程……VR在根本上(或者说“将是”)是多学科的统一体,因此,VR领域如果不从计算机科学系中脱离出来,那么至少也要开设一定数量的交叉课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艺术与设计专家越来越容易掌握虚拟现实这一表现工具。而且完全可以避开计算机编程和各种复杂的算法,去使用计算机专家开发的各种成果(这些成果很多已经融合到软件中的按钮上),结合自己艺术上的天赋,创造出全新的数字化建筑文化遗产。这就要求熟悉建筑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文化以及人文现象的艺术家和人文学家的介入、充分参与到“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建设、开发和运用上来。

上一篇:电影音乐民族化、民族风格探讨 下一篇:现代爱尔兰音乐的民族风格及美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