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语言,写“闪亮亮”的议论文

时间:2022-09-22 04:03:14

锤炼语言,写“闪亮亮”的议论文

从高中学生写作议论文的现状看,不足有二:一是反复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二是语言干巴巴,读起来一点也没有语文味。对于广大高中生来说,想提高自己作文的“亮度”,就要不断锤炼语言。写作说到底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多打比方,加强描写,加入一些流行词语,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议论文读起来精彩而又耐读。

比喻就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棒”

比喻是作文的魔杖,是作文的神水。事物、现象或道理不好讲解时,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巧喻而理至”,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运用喻证法须注意两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如《劝学》就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比喻来论证论点。旬子堪称雄辩奇才,他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如,冰与水的关系,木与绳的关系,远行要坐车马,渡河要坐船,千里马与驽马,蚯蚓与螃蟹,等等。这些信手拈来、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事物,进而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古人师旷为劝晋平公学习也有一妙喻:“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记得我在上这课时,同学们起初未解其意,不知这一组比喻妙在何处。我于是点拨了一下:初升的太阳、正午的阳光、蜡烛的光亮分别给你什么样的画面感?由这三者的特点可知这三个年龄段的人的学习能力是很相似的,所以说师旷作的这个比喻很准确很形象,对晋平公有很好的说服力。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如下面的比喻就抓住了本体喻体的特点,十分准确。

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

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

生命――歌曲(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

精神――丰碑(挺立,不朽,可以感召后人,引领来者)

当代著名作家马德的一篇精美的议论性散文《不如优雅》中也有贴切的比喻。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遇上几个坏人。就像在一条里巷中走着走着,突然窜出一条恶狗来。来了就来了,不必怕!有时候,最多也不过是吓你一跳。你尽可能且战且退,当它只剩下远远的狂吠,而你仅仅是跑丢了一只鞋子,记得要告诉自己,你已经是胜利者。

人这一辈子,也难免会遇上一些厄运。就像隔墙一块砖头扔过来,“哎哟”一声,你蹲伏在那里,疼得半天缓不过劲来。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活着活着,会突然打击你一下子。更难受的是,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四顾茫然,什么也看不到。

像这样的表达,读者看了,可能都是会心一笑,绝不会认为枯燥。究其原因,形象的比喻让人心领神会。生活中见得多了,在文章中又见到了,岂不是遇上了“老朋友”?没有陌生感,就像自己写的一样,当然大感亲切。

举例论证中写人多写细节

议论文中写人与记叙文是不一样的。记叙文追求形象丰满,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写人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道理,所以应当简明形象。但就是那三言两语叙述人物故事,我们也不能完全机械,毫无感情。2014年江苏高考有一篇议论文受到阅卷组长的高度评价,认为结构好、语言好。以下为选取段落。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考生在这两段中谈到了爱因斯坦与苏轼的青春姿态,以高度凝练的笔法抓住了名人身上细节性的东西,只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二者的生动形象,令阅卷者会心一笑,过目难忘。

低下头来看看动植物

演绎世界的不仅仅是我们人类,动植物身上也有让我们思考和敬佩的特性。从阅卷人的角度分析,一次试卷批阅下来,看到写人的肯定最多,所以我们也可反其道而行之,拿一些动植物说事。下面是2014年江苏省高考佳作片段:

人们说,勤劳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草木得常理,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生长,决不辜负一颗种子的期望。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

三文鱼,我,向你礼敬!

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十几分钟。或许,我们认为,十几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这,是小麦花的永恒。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实世界里的我们,遭遇旅途不顺,常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鸟语,大好光阴已在咨嗟虚叹中毫不留情地离去!

考生从大自然中几种微小生命入手,用例精美,慧眼独具:勤劳的小蜜蜂、流浪的三文鱼、灿烂的小麦花。青春的夺目光彩和无限内涵,被这三种小生命从不同的侧面渲染得淋漓尽致!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至“人何以堪”,讲到了咨嗟虚叹的“我们”,过渡非常自然。

精当引用古诗文名句

古代诗文名句语言优美,意境高远,情景交融,酣畅淋漓,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浮想联翩,在文章中可算是点睛之笔。请看下面截取的两个语段。

爱,是一种境界,是“五年归国路,十载两弹成”的赤胆忠心,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岳飞因为拥有这种境界,所以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陆游因为拥有这种境界,所以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深沉忧虑;林则徐因为拥有这种境界,所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誓言。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如果五柳先生走不出尘网俗念的羁绊,退隐田园,心灵怎么会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如果诗仙太白走不出污浊官场的诱惑,寄情山水,心灵怎么会收获“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闲适?如果东坡居士走不出乌台诗案的阴霾,淡定从容,心灵怎么会收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这两个语段胜在气势,特别是镶嵌在其中的古诗文名句就如夜晚天空中的颗颗恒星一样闪闪发光,夺人眼目。对于考场作文而言,阅卷者判断考生有无文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直接最常规的仍然是有没有正确借用、仿用古诗文名句。能引用最起码说明考生胸中有积淀,而如果引用得贴切恰当,就进一步证明其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加入流行语,让作文“萌”一点

流行词语背后是强大的流行文化,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往往能从见惯的流行语中,解读出更多的意味。这一解读的过程放在作文中,就为作者的思维能力打上了优质的标签。

试举近一年多的部分流行词语:“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断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萌萌哒”“中国梦”“光盘”“女汉子”“土豪”,等等。

用一点反语添加幽默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这种形式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往往带有较强的讥刺、嘲讽口吻,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鲁迅在运用反语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借用反语,把当时政府的罪恶立场和混蛋逻辑裸地亮出来示众,痛快淋漓地揭露了他们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采取的投降主义路线,等于代他们作了一篇卖国罪行的自供状。

总之,写议论文并非一定要板着面孔说理。让议论性的语言形象生动起来,考查的是化抽象概括为形象具体的扩展能力,论证方法和各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锤炼语言,不断打磨,才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亮闪闪”的议论文。

上一篇:作为画家的张志和 下一篇:情境教学让初中生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