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土地法》历史经验分析

时间:2022-09-22 03:15:36

《井冈山土地法》历史经验分析

【摘要】 《井冈山土地法》是我党颁布的第一部土地法规,是井冈山土地革命实践的精华总结,是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创举之一。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国共产党从此寻找到了真正的革命盟友,革命的火种开始燎原。

【关键词】 井冈山土地法;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一、《井冈山土地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1.社会条件分析。从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封建皇帝和贵族政权被,取而代之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阀统治。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完全占据统治地位。少数地主、富农霸占着大量的土地,广大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地主阶级及其残酷地压榨着农民群众。认为:“中国历代的农民,在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农民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之下,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之权,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地主阶级这样残酷地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极端的贫苦和落后,就是中国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决定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生活贫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中国基本国情,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陈翰笙通过对中国各地的农村调查,清楚认识到:“中国社会,纯粹的封建已成过去,纯粹的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是正在转变时期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土地所有者和商业资本及高利贷资本三者均以农民为共同剥削目标”。他明确地认定:“这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进行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村问题唯一正确的道路”。

2.革命形势发展,为《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奠定了坚实基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党所领导的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面临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危险。危机关头“共产党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取消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党的最主要任务,纠正以前想依赖外援,盲目攻打大城市的错误政策,先后发动和领导了百余次武装起义,打倒土豪劣绅,分配田地浮财。大多数起义虽因敌人的镇压而失败,却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主张,为以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积累了经验。同志从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秋收起义后无法实现夺取长沙的目标,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敌人控制薄弱山区保存革命力量的发展,从攻打大城市向农村战略转移。这标志着同志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向反动统治势力薄弱的农村进军,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要坚持下来,并不可遏制地发展,只有紧紧依靠全国人民中绝大多数的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发挥农民革命军的作用。1927年5月20日,主持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讨论并提出了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土地革命、巩固与扩大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等多项任务,会议成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会,选举为书记。这次会议有力地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以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了以打土豪分浮财的游击暴动,组织农民参加赤卫队等一系列群众性政治运动。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2月,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井冈山军民,利用新军阀之间发生战斗,井冈山地区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四县,进行多次打倒豪绅的群众暴动。1928年2月新城大捷后,在宁冈大陇等地开始发动群众,进行分田。首先进行了分田试点,为全面铺开分田积累经验。大陇是宁冈县第四区,这个区分为8个乡。1928年3月,毛泽覃受组织委托来到大陇区,组织贫雇农会,接受积极分子入党。然后在大陇开始了分田试点。1928年4月底,井冈山的土地革命得以深入开展,专门成立了分田领导机构――土地委员会,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红军干部也被抽调下乡帮助分田。6月,龙源口大捷之后,边界出现了全面分田的高潮,宁冈全县,永新、莲花大部分地区,遂川、酃县的部分地区,都普遍分了田。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为土地法的颁布实施提供了实践经验,获得了工农群众的广泛拥护。

3.深入社会调查,为制定《井冈山土地法》提供科学依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把调查研究当作制定党的政策和策略的根本方法和基本途径。1927年冬,率领工农革命军刚到井冈山不久,就深入到宁冈的坝上村、洋桥湖等地开展以调查土地情况为主题的《宁冈调查》,全面掌握了湘赣边界的土地情况和阶级状况。在调查中,为获得第一手资料,采取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找各县中层干部询问等方式,口问手写,并同到会的人展开讨论。1928年11月,以前委名义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记载了边界的土地状况:“边界土地状况,大体说来,土地的60%以上在地主手里,40%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80%是地主的。永新约70%是地主的。万安、宁冈、莲花自耕农较多,但地主的土地仍占约60%。湖南方面,茶陵、酃县两县均有约70%的土地在地主手中。”1928年12月,在土地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亲自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在实行该土地法的过程中,经过调查,发现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有原则的错误。可见《井冈山土地法》的制定和完善是以同志持续而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

二、制定及颁布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经过一年多土地革命的实践,认真总结边界土地革命的经验,亲自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共湘赣边界于1928年10月4日至6日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讨论了亲自起草的《井冈山土地法》,由于意见不统一,会后没有正式颁布。11月井冈山收到中共中央6月4日的来信和《没收土地建立苏维埃》、《国际二月决议》等文件。中央来信对土地革命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使边界党统一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他和边界政府党政机关慎重的对待土地法的制订工作,对照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有关精神进行了斟酌和修改。这年的12月,《井冈山土地法》正式颁布。1941年,还专门对这个土地法作了说明,《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我党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这是我党颁布的第一部土地法规,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记载了中国土地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在中国土地法制史上具有开创新纪元的划时代意义。中国共产党此后的一些土地法,大都是在《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的。

这个土地法共有九条,主要围绕几个问题确定了实施办法。一是对于土地的没收范围问题。是没收一切土地,还是没收地主的土地?二是土地分配标准问题,是按农村人口分配,还是按劳动力标准分配?或者按人口与劳动力兼顾的原则分配?三是分配区域问题。是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还是以村或以区为单位分配?四是土地所有权问题。土地分配后,归苏维埃所有,还是归农民所有?分给的土地能不能买卖、租让?五是中间阶级问题,即对中间阶级要不要和豪绅地主有所区别,怎样加以区别,怎样“捉住中间阶级”?它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以“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这三种方法以第一种为主体,遇特别情形或苏维埃政府有力时,兼用二三两种;规定“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分配土地的数量标准是:“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还有“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比不能劳动者多分土地一倍”。这两种以第一个标准为主体。有特殊情形的用第二个标准;分配土地的区域标准是:“以乡为分配单位”,“以几乡为单位分配(如永新之小江区)”,以区为单位分配(如遂川之黄坳区)”。这三种标准以第一个标准为主体,遇特殊情形时,得用第二、第三两种标准;山林也规定了分配方法:“茶山、柴山,照分田的办法,以乡为单位,平均分配耕种使用”。“竹木山,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但农民经苏维埃许可后,得享用竹木。竹木在50根以下,须得到苏维埃政府许可,百根以下,须得区苏维埃政府许可,百根以上,须得县苏维埃政府许可”。竹木概由苏维埃政府出卖,所得之钱,由高级苏维埃政府支配之;规定了土地税的征收办法;规定乡村手工业工人,如自己愿意分田者,得分每个农民所得田的数量之一半;规定了对“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

《井冈山土地法》为土地革命提供了法律依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所得土地的渴望。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大大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有力地配合根据地的军事斗争。

三、《井冈山土地法》逐步完善

由于历史认识条件原因,这个土地法也有不完善之处。后来讲:“这个土地法有几个错误: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是土地所有权属政府而不是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三是禁止土地买卖”。因自耕农对没收一切土地的做法表示不满,大部分农民希望拥有土地,在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县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并成为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思路。但如何分配土地以及地权归属问题,未妥善解决。1930年5月,通过对寻乌农村调查,提出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在实践中形成了平分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1931年2月27日,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写信,在信中明确指出,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彻底纠正了《井冈山土地法》的不足。至此,基本形成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这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正确指引着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斗争。

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真正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广大农民从事实中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的,就从各方面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发动和武装农民,找到了农民这个革命的主力军,找到了真正的革命盟友,从此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始燎原。

参考文献

[1]陈翰笙,秦柳方,陈道.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陈翰笙[N].光明日报.2005-8-19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27~28

上一篇:如何做好企业的综合统计工作及经济分析 下一篇:新《保险法》对投保人权利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