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治疗急诊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疗效探讨

时间:2022-09-22 03:13:0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41-01

频发室性早搏严重干扰循环功能,给麻醉带来严重的、潜在性的危险。因此,应引起我们麻醉医师的高度关注。现在将我院2011年对30例急性手术病人,在术前发现不明原因的频发室性早搏病人成功实施麻醉,现将麻醉处理经过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30例患者,ASAⅠ~Ⅲ级,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3~81岁,其中消化道穿孔修补10例,阑尾切除6例,结肠肿瘤并肠梗阻8例,脑动脉瘤栓塞2例,双下肢外伤4例。麻醉种类:气管插管全麻8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12例,持续硬膜外阻滞10例。

1.2麻醉方法。8例全麻病人以及10例室性早搏大于8次/分的病人在麻醉前预先用利多卡因1mg~2mg/kg静脉注射。其余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及持续硬膜外阻滞基本与普通病人麻醉相同,HR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麻醉前、手术中、手术后的BP、HR、SpO2及室性早搏次数。

2结果

30例手术病人,18例早搏病人利多卡因预处理前早搏次数为(7.52±2.31)次/分,处理后早搏次数为(1.76±1.38)次/分,12例硬膜外阻滞前早搏为(6.25±1.23)次/分,麻醉中早搏减少至(1.82±1.02)次/分。本组病人的BP、HR、SpO2变化见表1。

3讨论

早搏次数超过5次/分的室性早搏称为频发室性早搏1。导致频发室性早搏病因有器质的心脏病、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及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不当等。

频发室性早搏易发展成室颤,其危险性评估取次于以下因素:有无基础心脏疾病;是否为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否为成对出现二联律或三联律;是否为室性心动过速和提前的室性早搏及早搏合并传导阻滞,早搏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如果单源性和偶发,即使是二联律或三联律但循环稳定无合并症的室性早搏,其危险性相对较小1,2。本组30例病人除2例合并有基础心脏病(冠心病)外,其余28例均无原发性心脏病和心功能障碍及引起室性早搏的其他原因。

利多卡因为l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药理作用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是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但仅对希氏一浦肯野系统发生影响。其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浓度为(1.5—6ug/ml)。

18例病人麻醉前采用利多卡因缓慢静脉注射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室性早搏次数均明显降低,其中6例室性早搏消失,12例变为偶发室性早搏,12例硬膜阻滞病人,虽未用利多卡因预处理,但是当实施麻醉的过程中,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因硬膜外使用的局麻药利多卡因被吸收回血对早搏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均显著降低了室性早搏病人的危险性。

确保在麻醉诱导和维持稳定,不管是全麻或部位麻醉均应根据病情及监测指标恰当选用药物,调节剂量,既应维持一定的全麻深度和切实有效的部位麻醉作用,镇痛和肌松完全,满足手术要求同时对重要器官功能无明显影响,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防治血压显著升高或降低,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避免输血,输液过多,以免加重心脏负荷3。

本组胸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例选用硬膜外阻滞或全麻联合硬膜阻滞,减轻手术应激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及进行适度的术后镇痛,有利于稳定呼吸和循环功能。

本组病人均为急诊手术,不允许对早搏的原因进行细致的研究,麻醉经过虽属安全,但必要的抢救药物及器械应准备,由于观察病例数有限,频发室性早搏的麻醉处理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继鸿.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8-437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15-2116

[3]杭燕南.当代麻醉手册.第一版.上海世界图片书出版公司,2004,524-529

上一篇: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 下一篇: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