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教育 第2期

时间:2022-09-22 02:51:48

闲暇教育 第2期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社会劳动时间较过去大大缩小,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时间里开展怎样的活动、如何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闲暇教育”也进一步摆到了人们的面前。简单地说:闲暇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教育。它主要培养人们对闲暇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学会选择和评价闲暇劳动、确定闲暇行为目的和标准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人们对合理使用闲暇时间重要性的认识,旨在使闲暇教育的对象在知识、技能、信息、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充实,鼓励人们通过创造性的闲暇方式表达自己的追求和理念,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现代闲暇教育已逐渐成为公共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的愿望和要求。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给予有效的闲暇教育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是因为大学生有宽裕的闲暇时间。二是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材的关键时期,指导大学生开展健康的闲暇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个性的自由和充分发展,是高等教育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必要形式。三是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习惯和思想观念稳定、巩固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正确的闲暇观念、健康的闲暇行为兴趣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完整的闲暇教育和指导,不但对他们的大学生活很有帮助,而且对他们大学毕业之后的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高校大幅度压缩教学计划课时,大学生闲暇时间愈来愈多的背景下,大学生们的闲暇生活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呢?对此,我们以衡阳师范学院学生为例,根据600份问卷调查、30多例个案访谈以及平时的观察,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明白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应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因此,他们闲暇时间的绝大部分是学习、进行自习自修,这部分占63.2%;其次是进行体育活动,占14.1%;文娱及消遣活动,占5.8%;参加社会工作及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占12.6%;等等。

值得注意的方面有:

1.不少大学生闲暇认识模糊。接受问卷的学生中81.3%的学生还没有准确的“闲暇”概念。回答对自己的闲暇生活安排比较有计划的极少,仅占17%左右。大学生追求充实、有收获的闲暇生活的主观性强,但对闲暇提高的选择带有片面性,如常以增长专业知识、巩固课堂知识的自习自修活动取代对培养广泛的社会知识、实践知识及实际能力活动的参与。

2.期望丰富和变换生活内容。大学生普遍期望有更多新颖的、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不满足于现有的闲暇生活内容。他们抱怨学校提供的闲暇活动场地缺乏,除了几个篮球场、足球场,不少体育设施因为没有人员值班养护因而平时都是关闭的。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对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文化类闲暇活动存在困难,他们认为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似乎是为部分学生精英而准备的。

3.个体意识趋强。由于学生闲暇时间增多,自由活动增多,学生的个体意识趋强而集体意识则有进一步淡化的势头,这甚至在逐渐演变成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之一。

4.出现无聊甚至不良闲暇行为。一些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闲暇时不知干什么好,为数不少的学生因而从事一些无聊的甚至不良的闲暇行为,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不少学生打牌带“意思”、上网玩游戏甚至浏览黄色网站、交友专找异性、消遣则上茶楼歌厅,等等。

5.闲暇行为的不自制现象较多。许多学生不能规范自己的闲暇行为,影响他人学习、休息而不以为然,如一些学生在宿舍通宵上网、用电脑时音量大开等。

此外,我们也发现各类学生,包括男生女生、文科学生理科学生、不同年级学生,其闲暇活动在时间上的支出相差不大,但在闲暇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差异明显。比如,女生选择阅读书籍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在体育活动、上网的选择上则大大超出女生;高年级学生选择打牌、交友等闲暇活动高出低年级学生近30个百分点,等等。

在学校的闲暇教育方面,目前真正意义的闲暇教育在高校尚未得到普遍开展,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客观上的困难。由于闲暇活动的广泛性、自由性,使得闲暇教育的组织、闲暇活动的实践指导都存在相当的困难,正是闲暇教育的这种非规范性特点及其带来的困难让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没有对闲暇教育投入应有的注意和精力。

2.主观上的认识不足。对闲暇活动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够,对闲暇活动的育人功能缺乏研究,也进一步限制了闲暇教育的开展。

3.对闲暇活动的宣传指导不够。绝大多数大学生都知道闲暇活动可以增强身心健康,但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如何多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们获得的指导普遍比较少。由于对闲暇活动的宣传指导不够,使得很多大学生对闲暇活动的参与仅凭个人兴趣、爱好出发,而没能发挥出闲暇活动的全部作用。

4.组织上缺乏自觉性。在闲暇教育组织者方面,传统的学生组织如共青团、学生会和一些大学生社团如摄影爱好者俱乐部、书法棋类协会、文学社等,他们是大学生各种闲暇活动的当然组织者,他们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闲暇教育的功能。然而这些当然的组织者可能自身尚未真正明白闲暇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意义,可以说还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闲暇教育,因此有意识的闲暇教育还无从谈起。

5.对安全的顾虑。由于安全责任方面的缘故,现在出现一种教师不敢参与、不愿指导学生校外闲暇活动实践的局面,比如:郊游、爬山、野营等。

闲暇教育虽然是课堂教学之外的非规范性教育,但它理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闲暇教育几乎可以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全部。在育人功能方面,它可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等素质以及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意志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并产生持久、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学会闲暇,自觉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从目前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来看,有效实施闲暇教育应是亟待解决的一项现实要求。

1.高校应把闲暇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时展到今天,“学会生活”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教育不仅需要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而且需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闲暇时间也开始不断增加,社会迫切需要学校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进行闲暇教育,开发闲暇时间的价值。同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迫切要求高等教育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上。高校应当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从育人功能的价值上充分认识闲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对教育的挑战、机会和问题,把闲暇教育提上日程。

2.高校应开展一定的专门的闲暇教育。开展专门的闲暇教育,也许有人认为就是学校应开设专门的闲暇教育课程(休闲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事实上,一项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不一定非要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才能体现。专门课程的开设反而减少了学生自由闲暇的时间。同时,被纳入课程表的闲暇教育课程,因过于固定和含有浓厚的强制性色彩,很可能导致闲暇教育异化,闲暇教育不闲暇。专门闲暇教育只是指以闲暇教育为专门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不但可以而且也应该主要借助于讲座、课外兴趣小组、闲暇方案设计比赛、休闲活动室、旅游等多种活动方式来进行。这种以闲暇教育为专门目的的活动和其他学校教育活动相比,教育活动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娱乐性、趣味性。

3.高校闲暇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闲暇价值观。闲暇时间具有多元化的潜在价值,例如:恢复体力,发展个性,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等等。这些潜在价值只有与主体正确的选择和积极的活动相结合,才能转化成现实的价值。因此闲暇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二是培养大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如交际技能,文艺技能,体育技能,旅游技能和鉴赏技能等等,满足他们精神上的发展和享受之需要。三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闲暇的本质是自由,主体在闲暇中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无丝毫约束,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恰恰相反,更需要自己负责任地行使对闲暇活动过程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四是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增益人力资本,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丰富和美化闲暇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4.高校闲暇教育要突出实践性、加强指导性。突出实践性是因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即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就是要通过劳动实践、参观采访、社会调查、公益活动、野营远足等形式各异的闲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增加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之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敢于正视现实,面对未来,自觉接受挫折和磨难教育,以充分心理准备和较强适应能力迎接未来的生活。加强指导性是因为大学生身心发展毕竟还不完全成熟,分辨能力、免疫能力以及抗诱惑能力还不高,面对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形成强烈冲击和负面影响的情况,要努力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产品、不良闲暇行为,引导他们去过健康高雅、文明的休闲生活,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5.高校需积极开展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和实验。各种不同的闲暇活动由于本身在内容、形式、品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产生的效能也一定会有差异,因而,要使闲暇活动有效地充实生活、美化生活、满足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闲暇活动的效益,就必须对现实的闲暇活动可导致的育人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学校应鼓励所有对闲暇教育有兴趣的教育工作者参与研究,开辟若干不同类型的实验,形成多视角、多侧面的研究成果,以指导闲暇教育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齐忻.学校闲暇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

[2]叶云明.闲暇教育:大学生教育的必然话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上一篇:“洞喻”的教化意义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下一篇: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与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