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Solomo要有主价值

时间:2022-09-22 11:39:44

2011年2月,著名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提出“SoLoMo”的概念。贯穿整个2011年,各种科技公司都在谈论这个新词:so――social,社交;lo――local,本地位置;mo――mobile,移动网络。业界相信,符合这3个单词的公司都有希望成为下一个Google或者Facebook,成为硅谷下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作为应用开发者,我很想跟着说,solomo好啊,这就是我的应用价值方向,我可以用solomo来解决弹性社交的需求,沉淀弱关系社交对象……但这太违心,我想说的是,对一些应用开发者来说,solomo就不是个金蛋,而是蛋疼。

真正的核心价值不需要概念包装。概念无处不在,面向移动互联网络,我们应该考虑的不仅仅是社交、位置和移动,内容、交互、应用的推送和信息的到达等都很重要,如果solomo可以成为一个模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用这些要素组合出solodi、soloin等无数种模型组合。但是,模型也就仅仅是模型罢了。

2011年上半年,跟一个传统行业的兄长聊solomo的各种应用,他的一句话足以戳破这个产业的童话,“你们在solomo的模型下,做这么多应用,签到、点评、找厕所、位置交友、聚会、问路……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附加价值,那主价值是什么?”

这句话很值得推敲。用户也许会在用大众点评找到附近的祖母厨房后,顺便跟其他找祖母厨房的人聊一两句,但用户会专门下载你的软件,就为了发起在祖母厨房的陌生男女聚会?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不同的应用开发者基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应用开发者有几种:一是传媒业出身。他们做移动应用时,方向非常清楚,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把内容做好,流量做大,赚广告费;二是SP出身。SP的钱是靠渠道赚来的,内容、用户体验、传播策略都是浮云。搞定运营商,产品就能上线,再搞定手机渠道,把各种软件装进去,自有他们盈利的规则。三是互联网出身。这里面还分两种,有自己的主价值的,比如百度、鲜果、大众点评,他们有完整的价值模型和赢利模式,要做的就是研究移动媒介属性差异和移动受众的行为特征,并进行反复的实验,终归会完成面向移动用户的价值覆盖。还有一些就是根本没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要怎样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于是,他们只好努力地用solomo来包装自己了。

说这些并不是否定solomo存在的意义,有自己的主价值、懂得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的开发者,成功以后再说自己是solomo会很酷。如果没有主价值,只懂得去整合一些看起来很美的资源,去形成更伪的需求,那么solomo只会让你更蛋疼!

上一篇:少些漏洞 多些创新 下一篇:微评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