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与陕西地方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22 11:31:34

于右任与陕西地方教育研究

摘 要:于右任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位重要先驱,他一生致力于三民主义的宣传和斗争。期间,他还十分重视中国教育的改进和发展,并且直接领导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影响深远。浓厚的乡土观念也让于右任十分重视陕西地方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之前的研究成果,针对于右任与陕西地方的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于右任 陕西 教育

校级项目 渭南师范学院2015年人文社科类育苗项目:于右任与陕西地方教育研究(15SKYM19)。

一、于右任创办三原县民治中学

三原民治中学原为第三国民学校,位于三原县西关正街,又称西关小学,成立于1916年。成立初期的西关学校只有两三间破屋子,十多名学生和一个老师。虽然于右任一直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但是他一直密切关注家乡,时刻注视家乡的各项大事,新学校成立伊始就获得了于右任的关注,他不仅出资资助外,还嘱咐县领导对学校多加照顾。学校在于右任的帮助下渐渐有所发展,但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了学校的旧学的教学活动。此时的于右任由于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一职,已经从上海回到陕西,虽然他军务繁忙,但他依然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于右任个人出资接手了西关小学的改办,为了响应世界民主革命潮流,他将学校校名改为“民治小学校”,并且亲自书写校牌。此时,民治学校已经属于完全的私立学校,但是于右任不许用“私立”二字命名学校,意在不用“私立”自诩,不搞个人崇拜[1]。于右任接手创办民治小学,不为个人名誉,不为谋取私立,只是为了家乡地方的教育事业,这种天下为公的大无畏精神难能可贵。

由于于右任军务繁重,他邀请少时毛班香私塾的同学王麟生出任学校校长负责管理,又亲自邀请很多了优秀青年任教。随着学校学生的增多,教师的增多,于右任还个人出资帮助学校扩建教室、师生宿舍,为学校置办教学仪器,甚至将自己的部分图书捐献出来创建图书馆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于右任为了使更多的适龄儿童都能受到教育,学生只需要自备教材,学费免交,而针对一些非常贫苦的学生,以及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学校还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学校经费只是靠着于右任个人出资一直很紧缺,有一次在回应校长王麟生报告经费拮据的信中他说道:“我就是穷的卖字,也要支撑这所学校。[2]”于右任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居住在民治学校,跟学生们交流以鼓励他们,他还为学校的绿化而广种花木,其著名的《民治学校园记事诗》一共二十首,记述了他在民治学校期间的活动,反映了他热爱学校,分身革命,为民谋利的思想。

于右任以靖国军总司令督陕期间,由于他深切的知道人才对于革命的重要性,所以在斗争的开始,他果断在靖国军总司令部下设置了教育处。尽管靖国军斗争艰苦,军费拮据,但于右任还是尽量缩减军费开支,努力兴办学校,除了民治学校以外,他还创办了中山军事学校、中山学院、渭北师范、地方自治讲习所和渭北中学等,并且给这些学校大力添置设备,命靖国军的主要将领担任校董。于右任还以靖国军总司令部的名字要求各乡村尽力开办学校,在他的影响下,靖国军的不少知名将领也渐渐的知道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开始在各自家乡开办学校,一时间陕西各地兴起办学之风,于右任和靖国军将领也经常在各个学校演讲,大力宣传民主革命和新思想。这些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也促进了当地师生,甚至群众们的思想解放,革命思想的宣传也为日后陕西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胜利打下了基础。而这些都来自于于右任的高瞻远瞩,深知教育兴国的重要性,以办学而培养出来的革命人才。

2.于右任催生的西北农学院

20世纪 30年代初,政府正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九一八事变东北被日寇侵占,西北地区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连年灾荒,工业不能自立,农业不能自给。陕西地区自1928年至1932年五年大旱,不断地蝗灾瘟疫使得死亡数百万人民百姓,很多人们弃家逃荒,灾民们纷纷抗税抗捐,社会危机极为严重。在这种情势下,内以于右任为核心的一些有识之士和社会贤才发起了“兴学兴农”、“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呼吁。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政府同意了呼吁之声,提出了“兴学兴农”的政策。1932年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于右任提出的筹建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任命于右任、张继、戴季陶、邵子力、杨虎城等人为筹备委员[3]。随后该机构更名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由于他丰富的办校经历被公推为常务委员,走马上任的于右任便立刻开启了学校的筹备工作。

远在靖国军时期,于右任和著名的靖国军将领杨虎城将军在武功县打完胜仗后,就许愿答应人民将来时局稳定之后要在武功县办一个农业学校,专门研究农业问题和培养农业人员,帮助人民改进农业。后来由于靖国军运动失败,于右任离陕,杨虎城转战陕北,此事中缀,但于杨二人对此时刻不能忘怀。此时在获得政府的支持后,回陕西筹建西农学校的于右任,拉着已经是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将军说,现在是给人民还愿的时候了。

建校如何选址是最重要的问题,陕西省政府最初选址于咸阳。但是于右任力排众议, 亲自拄着拐杖率领着建校筹备人员, 数次顶风冒雪亲自实地勘察后 选定武功县为校址。他认为武功原是我国夏商周三代前神农后稷教民稼穑的农业发祥地,土地肥沃,山川雄伟,洵有历史深远意义。而选择此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独特的地势地形。北塬之上数段不同地带,可代表西北地区高中低不同地址,便于农作物实验;渭河谷地之草滩广阔,可作为牧场;渭河南麓则是水田,可种植水稻;再往南则是森林密布的秦岭山脉,动植物物种极为丰富,便于研究[4]。后来事实证明了于右任的高瞻远瞩,选址之科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不仅成为了农业研究的高等学府,其校址所在之处也成了国家唯一的高科技农业实验基地。选定校址后,在杨虎城将军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建设进展顺利,学校与1934年4月正式成立。于右任制定了重视实践、重视技能的办学理念,和传播科学,用科研服务生产的办学宗旨。在于右任的办学治学思想下,学校发展迅速。1938年至193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及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并改为西北农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西北农学院成立于抗日战争期间,很多毕业生都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国家做出贡献,更多的优秀生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农业人才。

浓厚的乡土情节让于右任先生刚返回家乡就立即投身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建设,创办了数十所高中低等不同的学校,他的教育活动也随着他的足迹遍布家乡陕西的各个角落。在办校教学活动中,于右任考虑周到,思想先进,富有远见。于右任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以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己任。强调教育对振兴民族的意义,在从事教育活动的时候,大胆改良旧的教育制度,支持学生的民主思想、自由思想、爱国思想的发展,不仅仅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为我国建立新型学校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侯金波:《民治学校创办六十八周年》[G],转引自《三原文史资料第五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咸阳市委员会、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于右任先生》[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马凌云:《兴学兴农、功在千秋――记于右任先生办农业教育的光辉业绩》[J],高等农业教育,1988年83期。

[4] 刘永亮:《于右任职业教育观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J],职业教育史料,2009年4月。

作者简介:辛一凡(1989―),男,陕西宝鸡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研究。

上一篇:浅谈程序法的价值中立同人类价值的主观化之间... 下一篇: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