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活动的引领策略

时间:2022-09-22 11:28:00

品德课堂活动的引领策略

小学品德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提高品德认识。然而,不少教师因为怕影响学生的热情,在活动的实施中不敢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引领与提升,以至于活动失去实效。事实上,品德课堂中学生有效活动的前提与教师及时、恰当的引领与调控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好课堂教学时机,及时发挥引领作用,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活动开展得更有效,课堂效果更佳。

一、做好引领准备:把握活动方向

课前准备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活动打下基础,为品德课堂活动做好铺垫。品德课堂常用的准备活动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

1.社会调查活动

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来增加自身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如教学《逛商场》一课,上课前可先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观察体验,看看超市的物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一些物品并进行付款。要求在上课时交流汇报你是如何选择物品的,付款的方式是怎样的。这样通过实践调查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2.资料搜集活动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如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几个交通标志的图片:红绿灯、盲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标志、禁止行人标志等,另外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注意观察交通标志,并把它画下来上课时展示,这样一来,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3.参观访问活动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指导行为实践。如教学《衣食的来源》一课,由于当今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他们对于农业生产的认识比较淡薄,缺乏认识,因此很有必要在课前布置学生访问农户,问问农民伯伯种植庄稼的过程,或者参观一下农业园听听果农的介绍,或者亲自参加一次田间劳动,如:锄草、割稻、种瓜苗等,体会劳动的辛劳,真切地感受到衣食的来之不易。

总之,活动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教师要引领好活动的方向,使课前准备活动有效地开启本节课的航向。

二、抓住引领目标:明确活动的目的性

寓教学于活动之中,是品德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特点。那是不是只要学生活动起来,就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了主体发展教育的学习模式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不惜用大量的时间安排一个又一个活动,形式力求新颖,可是并没有真正地去探究活动本身的目的性和必要性,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达成目标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使得活动比较表面化、形式化。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媒体连着我和你――生活中的电视》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始播放了《大风车》这个节目,花时8分钟,虽然学生兴趣高涨,而实际上对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多大意义。像这样的活动,实际效果甚低。

教学活动一定要有目标,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据。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可以说,教学活动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我们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思考和明确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在何处,活动是否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等等。比如笔者在执教《怎样到达目的地》这一课时,进行了屡次的试教,原来设计了一个“交通工具擂台赛”的活动环节。但在试教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只关注擂台赛本身的紧张热烈的气氛,却忽视了对各种交通工具特点和作用的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已经转移,对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了解得并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在专家的指点下,笔者毅然删除这个活动,换成另一个活动方式:招聘优秀的“货物调度员”。向学生交代活动情景:“今天几家公司要在你们班招聘几名优秀的‘货物调度员’,请同学们帮助他们选用合适的交通工具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并呈现理由”。这样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知道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这几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找准引领内容:体现活动的生活性

活动作为品德教与学共同的中介和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必然要关注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据此,教师要关注教学活动内容的引领,对现行教材可以进行“二次改造”,对活动内容可以进行选择、充实和重组,让教材成为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对话的文本。在整合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小、近、趣”的原则去筛选、改换、补充,尽量使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生活。

“小”

“小”就是切口小,小中见大。比如在教学《衣食的来源》一课,笔者从逛农贸市场入手,说说大家从比较熟悉的市场里了解到了哪些农副产品?接着请同学们当当家庭小主妇、小主男,为你的家人设计一份中餐,你会选择哪些农副产品?这样大家就从身边的生活小事中了解到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关系,感受到了衣食的重要性。

“近”

近指注重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实践活动。又如在教学《衣食的来源》一课时,正巧学校少先队开展“珍惜粮食”雏鹰争章活动,笔者就让学生来当当“珍惜粮食小卫士”,怎样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珍惜粮食的队伍中来。结果,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写了一些标语贴到学校的食堂,有的写了倡议书在红领巾广播台宣读,还有的组成小队随时监督身边的同学。总之,他们个个兴致勃勃,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趣”

“生动有趣本身就是课堂活动的外显特征,而且它还意味着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主体性的真正解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形式,将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有机地切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可将黑猫警长侦探活动引入课堂,在活动中,谁能侦察到春天的信息,就能加入到黑猫侦察队。结果,孩子们的活动热情高涨,而且观察得格外仔细,捕捉到的春天的信息也丰富多彩。

四、优化引领模式:提高活动的效率

模式往往是比较固定的状态,活动化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活动化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动态调整。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因此,思品课教学可以采用表演、游戏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德观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创设“游戏表演”活动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新鲜感,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与小动物》一课时,整节课围绕“我是动物小明星”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活动一,听声音猜猜我是谁 ,游戏导入;活动二,自制动物明星卡,风采展示;活动三,动物小百科知识竞猜;活动四,心语心愿,创建和谐家园。整个游戏活动贯穿课的始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一些动物习性,增长动物知识,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思品课活动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孩子分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进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到“白色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笔者编写了一则小品《地球先生就诊记》,把地球比拟成一位受严重污染、危在旦夕的病人,由一位学生来扮演“地球先生”就诊的经过,并请其他同学当“大夫”,“大夫”们给“地球先生”写病历,查病因,开诊治处方以及最后“地球先生”向人类发出求救的呼吁,由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环境面临的危急状况,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

总之,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优化活动教学策略,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及时、恰当、巧妙的引领与调控。自主与引领共同构成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任何片面追求过分自主或过分引领的课堂,都将会让课堂失去实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活”起来、“动”起来,绽放活动的魅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浙江省临海市汛桥中心校 313000)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下一篇: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要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