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四个叩问

时间:2022-09-22 09:28:02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四个叩问

参加完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工作会议,笔者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会上彭钢主任提到的做精品课题的“五精”(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独到见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等QQ群里,不少网友咨询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做到教与研的“并蒂莲”等问题。再联想到《山东教育报》在“成长在线”上开展的“关注”征稿(《研究“小课题”,发现教育之“美”》),一些网友的发言显示出对“小课题”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把研究“小课题”简单理解为写“教育总结”、“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育论文”。为此,结合笔者的课题研究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谓“小课题研究”,笔者认为,就是以学术思维和科研意识来审视和理性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行动研究。也是教师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具有“真”、“实”、“小”的特点[1]。“小课题”研究当前正逐渐走入一线教师的教育生活,成为一种深受一线教师喜欢的典型小问题研究。但是,我们教师也勿以它“小”而走入研究误区。

一、“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总结”吗

“教育总结”,即是教师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育环境、教学状态、管理困惑,对“常态教学下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但“教育总结”,重在对“做了什么”内容的呈现和就事论事的反思,大多感性有余而显理性不足。而“小课题”研究首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想清楚——写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螺旋上升的过程。“做出来”就是脚踏实地地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想清楚”,就是对存在的问题思维加工的过程;“写出来”就是把问题理性地想清楚后写出,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既不是呈现方案也不是总结,而是通过“确定的小课题研究的题目——设计出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反思小课题研究的进程——调控小课题研究的进程——收集小课题研究的效果——物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具体活动进程实现研究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出发,从教师的困惑点出发,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从教育管理问题出发,对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理性地判断,“对策即成果,收获即效果”是对“小课题研究”成效的朴实写照[2]。笔者的“小课题”《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3]研究便是对教师“二次成长”中瓶颈与突破的“为什么”和“如何做”等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阐释。“小课题”《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4]研究是笔者对某地市中职校近70篇参评论文写作问题作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有规律结论。它们都是笔者将教(育)学工作过程到研究过程的一种转换,是把自己的实践对象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认知,是对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自身知识积累“三素”的有效融合。

二、“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随笔”吗

“教育随笔”,即对教育事件及时感悟的记录。重在记成功的教学方法、记教学中的失误、记教学中的遗漏、记教学中的感悟,思教育管理中不足,大多表现为零散的“豆腐块”。而“小课题”研究则是对这“豆腐块”式教育随笔的系统元认知,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并不仅仅停留于教育日记撰写、教育叙事叙述、教育案例的提炼、教育反思的记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经验即成果”。笔者的“小课题”《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5]研究是关于对“教学主张”缺失对有关教师“自”问题产生影响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小课题”《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6]是关于当前中职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日常的专业教学(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国家、省、市技能大赛集训教学;单招高考专业教学(高职升学教学)四种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问题的求解与论证结果。它们的研究流程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课题(问题即是课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实践中运用拟定方法)———研究过程(具体组织实施,问题得到解决)———研究结果(总结研究成果)”。这是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事件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我评价、自主提升、自动追求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持续过程。

三、“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故事”吗

“教育故事”,即教育案例当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当事人”、“实践者”——教师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短文。这种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教师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既不直接定义教育内涵(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的应然(做什么),只是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故事”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对教育叙事、案例的表述,更是注重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或话题进行持久关注和不断反思追问,并有效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其成果有完整的表述方式。一种是教育叙事研究,主要包括题目(简洁点题);引子(研究起因);背景(研究背景);事件(经过或调查的结果)[7]。笔者的“小课题”《我研故我乐——我的教科研之道》[8]研究便是对“教师教科研的成长之路”的困惑、路径、对策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叙事研究。一种是陈述方式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等内容。笔者的“小课题”《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9]研究便是参加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有关课题组调研内容完整的陈述表达。

四、“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论文”吗

“教育论文”,即教师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将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呈现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方式的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到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育故事、田野笔记,大到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可以表现为抽象文字(如教育论文),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教具、学具,还可以通过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表现课例、案例等。但关键的是,“小课题”研究还遵循自己的逻辑推理与研究规范。这是一个“研究——实践——调整——完善——实施”的过程。笔者的“小课题”《关于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以Y市为例》[10]研究,是对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一个“调研分析——辨明道理——梳理经验——归纳知识——最后得出成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它是一种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螺旋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小事、教育小现象、管理小问题入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反驳假设,产生新的问题,并不断修正已有的论题解释,形成新的见解,并使得研究的问题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与此同时,研究者本身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和.将“个人课题”进行到底.江苏教育研究,2010(33).

[2] 尧逢品.微型科研课题价值及实现.教育科学论坛,2012(5).

[3] 周如俊.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教育科学论坛,2011(5).

[4] 周如俊.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中等职业教育,2012(7).

[5] 周如俊.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0(16)

[6] 周如俊.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03).

[7] 刘桂辉.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中国教师,2006(8).

[8] 周如俊.我研故我乐——我的科研之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

[9] 周如俊.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

[10] 周如俊.关于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以Y市为例.职教论,2012(24).

上一篇:有适度留白的问题,才有灵动活跃的思考 下一篇:贵州省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