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推动能源结构改变

时间:2022-09-22 08:42:26

智能电网推动能源结构改变

2012年,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智能电网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设和示范应用全面驶入快车道。

从产业链层面看,目前我国智能电网的升级改造将给分布在不同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为电工、信息、通信、材料等多行业带来发展契机。智能电网建设对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及信息通信等相关产业起到了带动作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智能电网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电网经济体”。在“智能电网经济体”形成过程中,投资促进和需求拉动是两个主要推动力。

在投资促进方面,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持续加大在智能电网领域的投入。以国家电网为例,2010—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投资规模达到6356.9亿元,相比2007—2009年,增长率超过15%。

在需求拉动方面,2012年,中国电能消耗量超过5万亿千瓦时,较2011年增长9.1%。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电能消耗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9%。预计未来三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我国电力需求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经济体的壮大提供有效的市场保证。

智能电网的发展是投资和需求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智能电网的发展也将对我国的能源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从能源分布来看,我国能源供需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能源供给主要依靠中西部地区,而能源需求则主要来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不平衡导致在持续多年的能源输送过程中产生巨大损耗。

以煤炭为例,我国50%的铁路运力基本被煤炭运输所占据,其中电煤是主要部分。用铁路巨大的电力消耗运输煤炭加大了资源的损耗,也增加了能源利用成本。而公路煤炭运输随着油价的上涨也成为既不经济又不环保的能源输送方式。2012年,“三西”(山西、陕西、蒙西)地区输煤输电比例高达18∶1。传统的大规模输煤发电模式造成能源损耗与运输过程污染并存的情况长期存在,变输煤为输电的呼声逐渐强烈。

能源资源分布与能源需求发展不均衡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电网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输送能源的优势,实现煤炭资源和清洁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大范围配置和高效率利用。然而,现有500千伏电网的经济输电距离小于800公里,无法满足远距离、大规模、大容量输送电力的要求。因此必须自主研发远距离、大规模、低损耗输送电力的特高压电网核心技术。

目前,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长距离输电已经成为能源输送的重要方式。以特高压主干网构成的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有效实现安全、稳定、高效的能源利用,并将从国家层面优化能源输配结构,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未来,智能电网在能源输送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能源结构来看,清洁能源并网规模将逐渐增大。这一方面得益于智能电网技术水平的提升,柔性输电技术成熟,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受政策影响,风电、光电等分布式发电逐渐从试点应用走向并网推广阶段。

上一篇:银行催款巧用大数据 下一篇:多租户架构应对软件定义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