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时间:2022-09-22 07:32:06

辽宁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文章在介绍辽宁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辽宁农村保险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最后从不同主体(政府、商业保险公司)提出了服务体系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辽宁;农村保险;新农保;保险互助社

中图分类号: F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辽宁作为我国发达的沿海经济省份,2011年人均GDP为7900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如何让辽宁1658万农村人口实现富裕对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我省更加明确了加快农村保险制度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政府的个体行为,更需要商业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互助组织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来强化他们在农村保险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一、辽宁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2011年辽宁省原保费收入为376.3亿元,占全国总保费用收入的2.62%。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134.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为214.2亿元,意外险保费收入为7.4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为20亿元。我省保险密度为136.5美元,保险深度为1.71%。

我省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各项经济指标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然而,就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来说,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保险密度已达2000-3000美元。相比之下,我省的保险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正处在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度期,人均GDP在5000美元到2万美元的上升区间中,是保险业大发展的繁荣时期,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这段历史。中国人均GDP刚达到5000美元水平,老百姓有了基本生活保障,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保险需求可能爆发增长。可以预见,保险业在中国将迎来最迅猛的发展时期。

就目前而言,我省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村保险发展层次和水平偏低。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仍不适应;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规模仍然较小;保险功能作用得到发挥,但仍有差距;农村保险创新初步尝试,但成效仍然不高。

二是农村保险发展空间仍然巨大。种植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蕴蓄大量保险需求;规模化养殖业加快发展,蕴藏巨大保险需求;农民医疗及养老保障不足,蕴含较大的健康及养老保险需求;农村意外伤害事故较多,急需保险机制进行风险分担。

三是农村保险发展的环境依存度依然较高。政策支持和政府推动在农村保险事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性保险基本依赖财政生存,基层政府的支持能够大大推进农村保险的快速发展。

二、制约辽宁农村保险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

就现阶段我省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以及所呈现的特点而言,制约我省农村保险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保险意识淡薄

2011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97元,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地区差异较大,导致缴费能力有限。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居民的意识形态、消费习惯影响依然很大,形成了养儿防老、自担风险的习惯,农民较少考虑购买保险。

(二)农村保险“政策市”的特性较重,商业保险公司难以介入

辽宁省是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区,也是重灾区。灾害频发加上保险标的大规模连带性,投保人缴费能力普遍有限,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在承保农业保险上都是入不敷出,所以一般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商业保险在农村的推广更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目前也仅有中国人寿、平安、中国人保等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在发达乡镇拥有网点,或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依托开展业务,大多数还是传统的人销售模式。

(三)保险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目前实施的保险险种还比较单一,保险公司普遍没有针对广大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农村情况并为农民普遍接受的农村保险品种,而是简单地把按照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制度的保险品种直接投放到农村市场。由于险种不合时宜,导致广大农民对购买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四)政府财政有限,新农合面临发展瓶颈

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资源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缺乏长效可行的筹资机制,新农合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经办机构管理能力比较薄弱。

(五)“新农保”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新农保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社会性差,基本上就是基础养老金加上个人账户内的钱,与城镇职工和公务员养老保险相比相差殊远;新农保制度不统一。各地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办法和标准都不一样。由于各类保险的办法和水平都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撕裂了作为整体的社会保险制度;新农保统筹层次低。新农保主要是县级统筹,基金运用空间小、收益低,管理失范现象严重。由于缺乏严密、系统的制度设计,新农保的很多政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与连续性,执行起来困难重重。而且制度定性不明,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新农保保障水平较低。新农保的费率水平和国家标准很低,福利也是初级的,月养老金才55元,难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相对城镇居民的养老金差距悬殊。

(六)保险公司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农村保险营销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队伍稳定性差,宣传服务工作不足,直接影响到群众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度。同时农村保险宣传、保险咨询、代收保费总是在固定地点进行,其他保险服务的提供少之又少。在农村业务量大面广极度分散且以小额赔付居多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从报案处理到查勘理赔再到支付保费,服务难以及时到位,使农村保户在出险后得不到应有的服务,从而对保险失去信心。

三、构建辽宁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对策和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体的体系构建

1.新农保的构建

(1)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保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基层一线,广泛宣传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快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组建市、县两级新农保经办机构。市、县两级要建立健全新农保经办机构,乡镇要在社会保障工作站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村要指定新农保代办员。切实保障新农保经办机构的组建和人员的配备,保证新农保实施过程中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经办。实现应保尽保,尽快享受普惠式的养老金。

(2)完善制度机制,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开放兼容、综合统一的原则,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逐步靠拢,相互衔接,逐步统合。建立与各种现存养老保险制度的动态衔接,以利于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要在制度政策吸引的同时,加强制度的强制性。

(3)完善账户基金信息管理,探索统一统筹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账户设置。建议完善个人账户,设立个人实缴账户和过渡性个人账户。完善基金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

(4)完善“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的衔接。加快“旧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新农保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新农保与其它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

2.新农合的构建

建立健全新农合机构和人员编制,使其健康顺畅的运转;逐步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和范围,早日实现省级医疗单位出院及时结报;加大对农村特殊人群的就医照顾。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管理民营医院。建立全市统一的监管模式,严格管理,监督到位。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新农合、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医保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探讨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