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课堂中激发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2 06:46:27

关于“在课堂中激发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中生身心发展已基本成熟,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并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现实。要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关键词】政治 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62-01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那即使经验再多,也只是简单重复,很难实现突破。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能。

从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如何提升课堂实效是永恒的话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已基本成熟,智力发展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并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现实。据此,在课堂中要激发他们的政治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应坚持启发式教学。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乐于思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启发式教学不仅是可行的也将是有效的。

启发式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也是政治课教学的总方法,其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往往教师的设问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最终效果。如果是直问直答、就事论事型的设问,往往会使学生提不起劲,懒于思考,毫无兴趣可言,最后落得“划书”收场;而带有情境的开放型、启发性的设问,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不得不思考,并在不断地深入思考中获得乐趣,而这种快乐体验还会自然迁移至学科本身,最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坚持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可启发因素,创设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设问。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创设情境,二是设计启发性问题。

关于情境创设,应注意使情境具体化、生活化、空间化。

具体化是指,相对于理论知识的抽象化要具体、直观,使学生容易理解和体悟。比如在讲“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这一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借用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没有上过学,但她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选择了去土地庙捐门槛,希望以此赎罪。这个事例很直观的告诉学生,世界观可以自发形成,进而区别于哲学。生活化是指,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融入其中。比如在讲“价值规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几乎已“人手一部”的手机,关注它及其价格的变迁。空间化是指,创设的情境要能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避免使“情境”仅仅成为“摆设”,从而为启发式问题的设置提供基础。比如在讲“普遍联系”的观点时,可以介绍著名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

另外,关于启发性问题,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问题本身应该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二,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保护学生的思维兴趣。三,问题要能突出教学重点,且表述清楚明确,严格为教学目标服务。

其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国内外重大时事的穿插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一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高中生越来越关注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理论就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方块字”,而成了鲜活生活的一部分,会使学生切身感受和体悟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兴趣也就自然而生了。比如,在讲“经济全球化”时,可以联系各国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案例,其中,09年的“中美轮胎特保案”就是一个典型;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时,可以联系“事件”中,中、日、美以及周边国家的各方态度;而在讲“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时,则可以联系我国“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总之,将理论与国内外重大时事相联系,能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但在联系时事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要坚持高相关度原则。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无数的事件,要在其中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的素材,避免生搬硬套。二是,要坚持主线原则。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往往是立体的,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在教学时联系运用,要注意紧紧围绕当前课题的主线,切忌模糊主题、主次不分。

第三,应坚持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进行,考试将更注重能力考查。但这绝非意味着降低要求,相反,会需要学生能更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并能从宏观上驾驭和把握它们,这在实际上提高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加了难度。为此,教师必须善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将各种零散的知识贯通起来,将知识变“薄”,形成体系;否则,学生学起来会显得十分吃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一旦形成畏难情绪,也就无法对政治课产生亲近感,更谈不上兴趣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善于把课本知识变“薄”,构建知识体系。把课本知识变“薄”的关键,在于从宏观上把握主干知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重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结构,将知识要点化后,再把相关要点重新串联起来,从而构建起学生自己的、更利于他们记忆和理解的知识体系。这样,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能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轻松走进课堂,增加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三方面仅是从课堂实践角度提出的一些思考,望同行指正。

上一篇:基于中职动漫教学现状的研究 下一篇:探讨情景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