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22 06:40:52

通化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章论述了通化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通化县;农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56—1

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南麓,全县辖五乡十镇和一个经济开发区,环绕通化市周边,呈“八山半水分半田”之地貌,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典型山区县份。全县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水田8万亩,旱田34万亩。以中药材、药食同用植物、棚膜蔬菜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作物占旱田面积的44%,成为促进通化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如何依托农业产业化需要,发展符合区域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机化管理服务工作要破解的主要课题。

1 农机化发展现状

1.1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机具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农机化管理部门多年扶持引导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2011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8.3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02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94台,小型拖拉机6928台,新型水稻插秧机达到30台,玉米收获机15台,配套农具12738套。农机装备总量比2007年增长40%,年均增长10%。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适合于山区特点的小型作业机械增长迅猛,正在向一户一台(套)、一户多台(套)方向发展;从事耕整地和农田运输、农田基本建设作业的大中型机具也在逐年递增;同时,设施农业装备、畜牧水产养殖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在棚膜蔬菜、畜禽水产养殖、林果业、中药材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农机的多元装备结构已经形成。

1.2 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2011年全县机耕整地水平达到55.4%,(棚膜蔬菜生产的棚内旋耕除草施肥作业全部机械化);机械播种水平达到6.9%;机收水平达到5.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5.9%,比2007年提高10%,年均增长2.5%。农机化作业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林果业、特产业、畜牧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方面快速发展。玉米播收、水稻播收、中药材及棚膜蔬菜生产等机械化作业的薄弱环节得到强化,机械化在农、林、牧、渔业的覆盖率大幅提升,作业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帮扶培植,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进一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服务能力全面增强。现农机合作社已达11个,合作社资产总值已达1800万元,实现年作业3.5万亩。以合作社和协会牵头成立了耕整地作业服务队、水稻机收服务队、跨区作业服务队。合作社、协会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做到了信息、市场、资源的共享,增强了生存和发展能力。

2 存在问题

(1)受地域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制约,大规模农机化综合作业没有开展起来。我县地处长白山腹地,境内山重水复,沟壑纵横,除水田可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外,占耕地面积81%的旱田近50%为坡地,土壤含石量达30%以上。分田到户使耕地被纵横分割,集中连片作业受到限制,农民以手扶拖拉机及配套机具为主从事一家一户的分散农机作业。受传统小农思想影响,中老年农民固守土地,农机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不能大面积普及,农机作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

(2)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滞后。随着农机化的发展,特别是本地特产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对政府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支撑。从目前情况看,我县乡镇一级农机化推广机构专职技术人员短缺、无试验示范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推广经费;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工作经费捉襟见肘,不能保证工作向纵深开展;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年龄普遍老化,流失严重,技术服务能力跟不上发展步伐。

(3)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快速增长点的中药材、食用菌、棚膜蔬菜等新兴特色设施农业,其机械化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配套机具及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需要更为迫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特色设施农业机械化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3 发展对策

(1)深度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结合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扩大宜机耕土地面积;引导农民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发展道地特色农业及第三产业,争取上级政策,扶持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近一步发展壮大,以租赁、转包土地或承揽转业农民耕地机械化作业等形式将土地集中,发挥农机合作组织装备、技术优势,促进农机作业全程机械化、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

(2)抓住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实施的历史机遇,争取政策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呼吁上级机关和当地政府为农机化发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机化项目的落实和开展应匹配相应的工作经费。健全农机技术推广体系,配齐技术推广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服务能力。借鉴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发展的成熟经验,建设农机化信息、技术服务网络直通车和网上学校,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3)与农机化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协作关系,建立通化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实验示范、推广基地。依托院所、高校的技术优势,借鉴本地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土专家、老机手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解决中药材、食用菌、棚膜蔬菜生产的机械化问题,降低设施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上一篇:小麦高效增产“六改”栽培技术 下一篇:深秋季节犊牛常见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