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堂笔记的作用

时间:2022-09-22 04:37:23

发挥课堂笔记的作用

摘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教学中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用课堂笔记这个“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让课堂笔记成为学生学习的助跑器。

关键词:课堂笔记;板书设计;读写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0-02

记笔记并不是为记而记,而是为了使用才记的。有的人记了笔记后就搁在一边,从来不用,这样笔记就没多大用途了。作为一个学生,应当经常看笔记,温故知新,才不致遗忘。

一、利用笔记 梳理脉络

课堂笔记一块重要的内容是板书,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简洁的语言、形象的符号或者系统的图表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清课堂思路、明确教学重点和强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

笔者在执教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的时候,为了让三年级的孩子说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先理清线索,弄清人物: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指导看图)?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板书: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先分解成两个小问题,再借助课堂笔记里板书的示意图来概括,这样就不再是个别优生展示的机会,而是人人可以落实的一个目标。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梳理脉络,理清文中线索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二、利用笔记 分解疑难

语文课后的问答题有时候往往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但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这样的实际困难,笔者还要将课堂笔记有效地利用起来。讲课的时候,针对课后问题充分地展开学习过程,提炼成板书让孩子记录在课堂笔记里,课堂里留有作业的时间,及时地解决疑难问题。

如《燕子》一课后面有一道思考题: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时候,笔者先让孩子在课堂笔记里完成了一个小填空:

这既是一个填空题也是一个板书设计,通过练习学生明白这一段是有顺序地描写燕子外形的,一个“凑”字尽显燕子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后面的自然段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燕子飞行特点的词语,如“掠过、一转眼”等,然后通过朗读将燕子飞行的特点外显出来。这两个分解动作过后,再让学生们去回答课后的思考题就显得游刃有余了,学生们能迅速概括:课文写了燕子小巧玲珑的外形特点和身手敏捷的飞行特点。课堂笔记降低了疑难问题的难度,分解了步骤,帮助学生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利用笔记 模仿写话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仿写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拓展思维完成写话,久而久之形成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

吴忠豪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他到一所学校四年级做一个调查。他问学生:“上学期学的第一篇课文谁还记得?”结果全班同学都能回答——《列宁和卫兵》!吴教授又问:“《列宁和卫兵》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全班同学的手又像树林一样举了起来。后来吴教授又问到“列宁、卫兵分别是怎样的人?”学生都能对答如流。接下来,吴教授问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还有谁记得?”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回忆。吴教授自己把这一自然段背了一遍:“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清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姆尔林宫上。”经过吴教授的提醒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背出来了。吴教授接着说:“这么好的语言,我们应该来用一用。仿照这段话,我们来描写一下我们的校园吧。有同学说:“清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教学大楼上。”有同学说:“开学第一天,清晨,我走进校园,阳光透过薄雾,金光的光辉洒在美丽的校园里。”

这件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课文,不仅仅是学故事、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模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先有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才会有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模仿也是通向创造的必经之路。

《翠鸟》一课,作者抓住头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颜色,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翠鸟描绘得活灵活现。课堂中,笔者将这些部位和色彩一一板书,学生们迅速记录在课堂笔记里。

然后出示课件,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一只色彩缤纷的钩嘴鹦鹉。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选择一样来描写这两种动物的外形。有了课堂板书和课件图片的提示,孩子们模仿写话就有了一定的依托,写话不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了,让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的写话:

“企鹅头上戴着黑色的头巾,穿着绅士一样的燕尾服,一身白色的衬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活像一个不倒翁。真可爱!”(汪方磊)

“鹦鹉头上的羽毛是深蓝色的,腹部的羽毛色彩丰富,像穿了一件彩色的衬衫。背上穿着一件深绿色的外衣,爪子是淡蓝色的。它小巧玲珑,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又尖又弯,还会学人说话哩。‘鹦鹉学舌’说的就是它了!”(潘芮)

《珍珠泉》一文中,用上了关联词“那么……那么……”写出了泉水的深、绿和清凉的特点。先让学生们记录下这些关键词,然后尝试着用上关联词写一处景色的特点,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来描述的:

“我家乡的海水是那样蓝,蓝得像是被天空染过一样,海水是那样咸,咸得就像渔业工人一不小心打翻了盐罐子一样。”(朱敏欣)

课堂四十分钟是一个整体的、环环相扣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一条脉络或是同一个原点的支撑下展开,学习才是高效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教学中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用课堂笔记这个“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让课堂笔记成为学生学习的助跑器,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 下一篇: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