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

时间:2022-09-22 04:29:27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

我国的地方戏曲是指除去国粹京剧之外的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说唱艺术总称。它受各地方言的影响,体现了不同的表演形式,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大部分地方戏曲起源都比较早,有的都达到了上千年,成为我国民族戏曲文化的活化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400多个地方戏曲种,各个曲种都为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十余年,受外来文化思维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影响,地方戏曲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受保护境地,一些地方戏曲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起来。受保护当然是好事,但基于某个曲种的被保护而制约其发展这是万万不可的。

我是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此前是一名评剧演员,在评剧被列入“非遗”后,我的周围就有许多的演员和观众认为,评剧都被保护起来了,那它的前景也就黯淡了,也就没什么发展了。我认为,作为对评剧这种地方戏曲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们,这种认识是断不可取的。诚然,每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但是不能因为它受保护了就认为它要消亡了,我更觉得被保护了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就是如何在保护中让地方戏曲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保护是为了传承,创新是为了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就评剧而言,它生存在京津冀辽等北方广大地区,虽然处于京剧的本身优势和京津冀辽地区地方曲种繁多的影响,但是,评剧的影响力却有着独特的潜力股存在。在保护中传承创新完全是可以实现的,甚至让其逐渐的繁荣也是有可能、有根基的。

对于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个人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机遇,积极争取政府为地方戏曲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俗话说:体育靠比赛,文艺靠汇演。只有不断地进行地方戏曲的实战演习,才能提高水平,并且带动它的发展,催生它的繁衍。我们所有的地方戏曲工作者和地方戏曲爱好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该抓住机遇多创作、多登台、多演出、多接“地气”。只有接地扎根了,才有发芽生长的机会。

其次,地方戏曲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利用自身优势,真正起到宣传教育群众的作用。我曾经主演的小评剧《大棚会》紧紧依托我市百万亩设施农业来做文章,上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下表达了群众通过大棚致富的喜悦心情,既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又赢得了群众的喜欢,这样,群众满意了,领导认可了,地方戏曲展示的机会也就多了。

还有一点就是创新,任何事物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墨守陈规,停滞不前,早晚要被历史淘汰。说到创新,我想就我主演过的其中两部评剧来阐述一下创新对评剧的重要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迫切需要一些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自从前辈成兆才把评剧系统化、艺术化以后,传统的评剧艺术始终在谋求着更大的飞跃和发展,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让评剧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绽放着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吴祖光新凤霞等前辈在传统评剧上创新,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花为媒》、《刘巧儿》,其唱段百听不厌。此外还有风行于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评剧《金沙江畔》、《黛诺》、《夺印》、《向阳商店》、《小女婿》等等一大批评剧新剧目甚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我的成长就得益于在我们县剧团主演《小女婿》,在长期的演出中,是剧中“香草”和“田喜”勇敢追求新生活,勇敢追求新情感的剧情吸引了观众,是剧中那一段段优美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唱腔陶醉着观众,这才有了剧中的“田喜”生活中的我,从这一点来讲是创新把我留在了评剧的行列中。

我主演的另一部小评剧《西瓜园的笑声》,说起来已经是改革开放快三十年的事情了,剧情描述了一位不惧困难不畏艰险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年轻村委会主任的爱情故事,不但故事情节吸引人,唱腔作曲都融入了流行音乐的色彩,听起来既有传统的评剧味道,又有流行歌曲的引领时尚,而且表演中导演把本来是道具的西瓜等蔬菜拟人化,编排了舞蹈动作让其活起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的“群星奖”。通过这部戏的成功,我觉得这又体现了评剧在唱腔及表演上的创新,使其有了巨大的生命力。我因此也调入了文化馆,专门从事群众文化特别是地方戏曲评剧的传播辅导中,真正成为了评剧的传承人。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广大的地方戏曲工作者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地方戏曲艺术的工作中去,地方戏曲的生命力就会愈加旺盛,地方戏曲就会愈加根深叶茂,直至绽放花朵迎来果实。

上一篇:浅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花旦演员 下一篇:一位老艺术家的《屈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