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保护生态环境动员会讲话材料

时间:2022-09-22 02:57:46

县保护生态环境动员会讲话材料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经过多年的谋划与探索,在“生态立县、绿色富民”认识取得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产业第一县”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县深入推进“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建设生态产业第一县是我县推进绿色战略实施的重要步骤,其目标是将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规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今天,县委、县政府经过较长时间酝酿,认真筹备,决定召开全县保护生态环境动员大会,这是因为生态环境既是我县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条件,又是我们建设生态产业第一县必须依托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赖于保护和建设。然而,我们当前的一些传统观念、落后习惯和不文明行为,与建设生态产业第一县的要求差距很大。县委、县政府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次会议,唤起全县人民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相处,树立文明的生态行为,真正建立美好的生态家园。下面,我就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讲两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支配行动,操作决定成败。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和达到应有的目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真正使这项工作成为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全县上下统一思想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讲,良好的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屏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观念转变,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但是,怎样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的生态建设工作,深刻认识建设生态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我觉得以下三个观点必须认真把握好。

(一)从经济发展看,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是实现我们战略构想的基础

所谓战略,是指决定全局的策略。战略问题是指导思想问题,是发展方向问题,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战略的确定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又要顺应民心,更要符合实际。我们提出的“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就是要达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我县选择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是符合我县实际的正确选择,也是党中央提倡科学发展的应有之意。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是决定这个地区发展思路的先决条件。发展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永恒主题,但每个历史阶段、每一个时代,其发展的要求和侧重又各有不同,历史走到今天,简单以矿发展、以能源发展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对自然的掠夺,对人类自身健康的严重影响,必然不可能持续下去,必将会被生态经济、知识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代替。中央近几年来反复强调节能、减排、降污的指标是铁指标、硬指标,就是证明,经济学原理中关于物的价值一说,商品价值的多少,来源于对它的需求度和稀缺度,在当今中国三分之二的河流被不同程度污染,三分之二的国土无森林植被,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三分之二,这三个三分之二说明,在科学发展的旗帜下,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稀缺资源,其价值会越来越珍贵,真是奇货可居。可以说,什么地方生态环境好,这个地方就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争取主动,不仅会成为人居乐园,而且还会成为财富的汇集之地。我们美丽的家园、生态的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乐园,成为新的财富汇集之地。诸如沿326国道的进口,或到鄢松线,还是从县城到绥阳,永安到土溪,到处山峦起伏,丘陵绵延,森林茂密,河水清清,山山俱秀,处处是景,如仙境一般,其地形之优,空气之优,水质之优,特产之优,生态之优,全国不多,贵州少有,我们应为生活在这里而自豪,应为历届县委、政府以及全县人民热爱生态、建设生态的远见卓识而庆幸。同时,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们的一些生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茶叶、精米和油脂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积累了走生态经济之路的宝贵经验。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在如此之优的生态环境下,努力建设以生态茶、有机茶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以生态食品精加工和循环化发展为主的生态工业和以粮仓博物馆、旅游博览城为主的生态旅游业,三生并举,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富裕、幸福,进而以良好的生态吸引外地商人及其资本、人才、信息及管理技术等进入、建设。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条件,是基础,而且是现实的生产力。有了它,大家会生活得更健康,生态产品会受人青睐,各种新的生产要素会更加看好。从现在起,必须下大功夫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而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搞好生态储蓄,而不能搞生态“赤”字。但是,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当前存在的乱砍滥伐、乱挖滥采、乱捕滥杀、乱排滥放等现象,加上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农村面源污染,造成行业性和区域性污染、局部地方生态失衡的问题已经突显,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这些不好的习惯,不文明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不能有力处置,就会大大削弱生态生产力的能力,就会给我们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带来极共严重的后果,建设生态产业第一县就根本无从谈起,我们的优势不复存在,的历史性跨越将难以实现。因此,我们把保护良好生态作为赢得发展先机、提高区域竞争力、推进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产力来培育,作为重要战略决策来研究,就是要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改变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主动探索适合我县县情、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这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既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之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从社会责任看,一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在现代生态文明自然观的视野中,人与自然是相互平等、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样一种自然观提倡的基本理念是生态环境的整体观念,是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是“万物之灵”,但不可妄自尊为“万物之主”,一味地“主宰”、“统治”自然,或以为可以“战胜”、“征服”自然,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否则,破坏了自然界万物平衡的链条,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二战以来,世界各国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陆续走上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热潮。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是,这种片面发展经济、牺牲环境的做法,引发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渐突出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反思并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谈到这里,让我想起了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他在1962年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他在书中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引起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随后,《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寓意深刻的著作,留给社会无限的思考与探索。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这份报告的出台,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天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丰富内涵。从自然观上看,中国传统的无为自然观主张人类应当顺从自然,求救于自然,以自然为师,从而产生了人类应与自然共生的思想。从伦理观上看,中国古代“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儒家和道家思想蕴涵着浓厚的生态伦理观。如,儒家主张“万物相育而不相害”。孔子提出天人(即人类与大自然)关系应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认为,人只能“顺天”,不能“逆天”。道家亦主张天人协调。老子在《道德经》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和“无以人灭天”的重要思想。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佛”,认为自然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这表明,中国先贤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历史经验教训、先贤的真知灼见,当前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现实真切地渴望我们的各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崇尚生态环境,尊重生命、尊重发展规律,少一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多一点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少一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多一点对生态环境的奉献。要奉献于山水,让山水更加绿起来;奉献于大地,让大地更加美起来;奉献于生物的多样性,让生物欢起来,从而赋予“黔中乐土”新时代人民的文化情怀,使其乐得有价,乐得其所。

(三)从执政能力看,必须认真对待制约、危害、破坏生态发展的行为和犯罪

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其基本内涵是“五个统筹”,其实质就是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这就对我们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新的转变。特别是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积极进取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政绩有“显绩”与“潜绩”的区别,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果的区别,省委明确提出“保住青山绿水就是政绩”的发展理念,这充分说明保护生态环境是何等重要。但是,我们今天的现实却是为了提高农产品有限的产量,盲目而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为了提高收入,盲目而大量的引进外来物种。这些短暂的经济效应,是以面源污染为代价,是以生态平衡被破坏为代价的不理性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发展。从短期看,产量是提高了,收入是增加了,政绩也出来了,但我们却付出了环境被破坏、健康被侵蚀的惨痛代价。同时,我县出现林木被砍被盗、野生鱼被电被毒、野生动物被捕被杀、名贵花草被践踏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县委、政府督促检查不够,部门、乡镇研究不够、坚持不够,所以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做法是不清醒的、不识时务的,可以讲是我们执政能力不强的表现。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对待制约、危害、破坏生态发展的行为和犯罪,我们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荣,以不以为然为耻;要以珍惜野生动植物为荣,以破坏野生动植物为耻;以拒食野生动植物为荣,以嗜食野生动植物为耻;以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贩卖经营野生动植物为荣,以非法贩卖经营野生动植物为耻。要不断更新理念,用法律的手段、文化的熏陶来培养良好的风尚,阻止不好的行为,全面提高全民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做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两手抓,才能提高我们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切实措施,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空气质量、水体质量要提升,森林植被的覆盖率、美化率要有新提高,生物多样性要增加,节能、减排、降耗全面推进,达到天蓝、水清、生物多、人和谐、环境美的目的。刚才,五个科局领导同志的态也表得很好,现在的关键是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决不能满足于开会部署,做表面文章。我们要针对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长远的战略性问题,从“教育、惩治、规范、保护”入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真正把建设生态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一些群众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个别地方“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旧观念至今还根深蒂固,乱捕滥猎、乱食滥用野生动物现象还十分严重,保护野生动植物还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尚。片面追求农作物的产量,而乱施化肥、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引进物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行动无疑剥夺了野生动物生存的权利,破坏了自然环境,污染了我们的水质、土壤和大气。因此,要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然保护意识,作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各部门、各乡镇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把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纳入工作计划,经常研究,积极支持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清楚的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万物共同生活在这颗蔚蓝的星球,都是各种生物链中的一环,每消亡一种动植物就是断掉生物链中的一环,每污染一片土地、一片水域,就是锈蚀了生物链中的一环。当消亡的动植物足够多时,当污染的土地、水域足够多时,生物链将不能正常运转,人类也将走向灭亡。人与万物只有相互依存,创造自然和谐,创造生态文明,才能走得更远。

其次,要用宣传舆论的力量,正确引导工业、农业、旅游业经济走生态循环发展的道路。深入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让各企业业主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并自觉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使我县工业经济出脚就向着生态化、节约化方向发展。

其三,要加大运用科技力度提高生产力,改良生态环境。目前,猪—沼—茶(果、粮、菜)这一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有效解决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森林;既提高了肥力,又减少了污染;既增加了收入,又解放了劳动力。我们要克难攻艰,解决当前沼气池维护的困难,进一步提高沼气池的普及率,使我县真正成为全国沼气能源建设示范县,使农民真正得益于沼气,使沼气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其应有的贡献。同时,在发展种养业时,不要好大喜功,不要盲目引进外地品种,要考虑我们的环境承载能力,要正确评估外地品种对本地环境的危害。

开展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各个阶层,既要以青少年为宣传重点,也要向中老年人进行宣传;既要向城镇居民宣传,也要向农民宣传;既要向群众宣传,也要向干部宣传;既要注意在产(分布)区的宣传,也要注意在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流通领域的宣传。宣传要有针对性,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全面、准确,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还要宣传政策法规,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宣传部门要组织力量编写一些喜闻乐见、吸引群众的宣传小册子、地方戏剧,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为散发,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上升的势头,保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个别乡镇无端侵占、蚕食、破坏资源的现象不断发生。有的甚至结成团伙、内外勾结疯狂盗猎、捕杀野生动物、砍伐珍稀植物。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采取联合行动,加大打击力度。林业、公安机关要集中警力、装备和必要的经费,继续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以案说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管理。各林业站要定期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收购、运输、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各类许可证的管理。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收回或不予审验;发现伪造的,要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要对养殖、收购、经营场所进行清理整顿,主动协调工商、交通、食品卫生等部门,加强对城镇集贸市场、运输、餐饮经营等环节的管理,取缔一切违法经营活动。要做到“一花一草未经批准不能出境,一树一木未经批准不能砍伐,飞禽走兽未经批准不能出境、更不能上餐桌,坚决不准电、毒野生鱼”。要广泛依靠和发动群众,支持和配合执法工作。要建立举报热线,拓宽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动向。要奖励举报有功人员,确保举报者的安全,营造一个良好执法氛围。

(三)加强协调配合,依法履行各职能部门职责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社会系统工程,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会、共青团、妇联、个协、工商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优势参与其中,形成县、乡镇、村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各部门、乡镇一把手、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起责任,真正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党政一把手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要把生态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加强监督、考核,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确保如期完成任期和年度生态环境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要完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既要考核经济指标,也要考核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和环境保护指标,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重点是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监督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县政府每年要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和政协及其常委会通报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请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依法加强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要对各执法部门、各乡镇的工作进行追踪问效、问责。县政府将把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县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新闻媒体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扩大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同志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优则发展优!”生态环境保护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县生态经济战略部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建设,为把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旅游名县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职校年度招生工作意见 下一篇:领导在安全整治专题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