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

时间:2022-09-22 02:19:46

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细菌传染病,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以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以及胸膜、心包、腹膜、脑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德国科学家Glasser在1910年首次报道副猪嗜血杆菌。随着生猪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副猪嗜血杆菌逐渐成为当前危害集约化养猪业的主要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之一,该病在我国呈暴发性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文章将工作中发现的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报告如下。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格拉泽氏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09-1

1 发病情况

某猪场30头育肥猪相继出现死亡,病猪首先出现高烧,且持续不退(从发病一直到死亡,病猪持续性高烧),体温在40.5-42℃之间(严重的可达43℃),病猪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厌食或不吃,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气喘和腹式呼吸,部分病猪皮肤发红,眼皮水肿昏睡不醒。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被毛粗乱,耳杂发绀,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其中急性死亡病程只有2-3天,典型特征为四肢关节肿胀,卧地不起,抽搐而死,病死率达到10%。

2 剖检病变

在剖检病死猪中,肉眼可见心包里有大量积水,整个肺脏和胸腔发生粘连,肺部肿胀、出血、淤血,胸腔和腹腔大量积液,胸膜、腹膜、脑膜出现纤维素性炎症,在浆膜表面出现浆液性或化脓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呈淡黄色条索状,个别病猪出现心肌与心包粘连呈绒毛心,全身淋巴结肿胀,切面呈现一致的灰白色。而急性死亡的病猪心肌有条纹状出血斑,关节肿大,打开关节腔,有纤维蛋白渗出,呈粘丝状(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

3 实验室检查

根据发病情况和剖检病变(尤其是剖检病变),即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

3.1 细菌的分离培养

采集病猪的脑脊髓液,心包液及关节液等接种到巧克力培养基上与葡萄球菌做交叉画线接种,另一组只接种到巧克力培养基上,在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3.2 细菌的鉴定

结果发现单纯接种到巧克力培养基上未出现菌落生长,而与葡萄球菌交叉画线的一组可见到在葡萄球菌周围生长一些小而透明的菌落,呈卫星现象,说明该菌生长需要V因子。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时没有见到溶血环。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单个的从球杆状到细长,甚至丝状等多种不同形态的菌体,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

3.3 细菌的生化试验

吲哚、脲酶阴性,过氧化氢酶、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该菌可以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半乳糖。

从以上试验结果基本可以诊断该菌为副猪嗜血杆菌。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严格执行“自繁自养”原则和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并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及良好通风,减少生猪的流动和提高饲料品质,适当的时候可以添加药物保健,以增强猪体的抗病力。使用疫苗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造成损失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国内已经有几家生产出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效果都是不错。由于副猪嗜杆菌血清型多,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有条件的猪场可分离本猪场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制备自家灭活苗,可获得最佳免疫效果。

4.2 治疗

及时隔离病猪,并实施全群投药,加入高林(50%阿莫西林)拌料连喂7天,停3天,再加喂3天;对病猪可以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如头孢噻呋、阿莫西林、四环素进行肌肉注射,并配合地塞米松增强效果;而对出现跛行、卧地不起等症状病猪注射双氯芬酸钠消炎止痛,经过药物治疗几天后,该场病猪逐渐痊愈。

作者简介:唐宁(1985-),男,江苏泗阳人,江苏省泗阳县畜牧兽医站初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兽医临床。

上一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草鱼夏花暴发性烂鳃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