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22 02:13:01

《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摘 要]《咕咚》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教学这篇童话故事,既要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特点,通过课文插图、情境创设和直观显示等特点,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也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讲讲故事,体现童话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17

【教材分析】

《咕咚》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通篇用拟人的手法,人物语言角色鲜明,其中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结构相似,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最佳范例。

【教学目标】

1.会认“咕”“跟”等生字以及组成的词语,会写“吓”“跟”两个生字。

2.借助插图了解故事内容,并通过情境创设、直观演示等手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跟着”“掉进”等词语,以及“……一边……一边……”的句式。

3.依托2-4自然段,感受童话语言的魅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1-4自然段,了解动物们听到“咕咚”后惊恐、害怕的心情,初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听音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音辨物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播放几个动物的叫声)

小结:看样子,用心听才能猜出正确的事物。

(二)激趣揭题

1.再听听这个是什么声音?(“咕咚”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这个声音可在森林里引起了一件大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20课――(板书“咕咚”)。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听音辨物”这一环节既能让刚上课的学生迅速静下心来,进入到课文的学习状态,又能巧妙引出课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请小朋友们拿起课本,翻到第106页,听清老师要求――大声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都读完了吗?拿出笔,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自主画词:下面这样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请像老师这样画出来,多读几遍。开始吧!

(二)词语反馈

1.下面谁能当当小老师,大声地带领小朋友来读一读你圈画出来的词语?

2.出示难读词语,学生练读。

掉进 逃命 拦住

熟了 领着 跟着(读准轻声)

吓了一跳

3.再读课文,排列插图。

(1)读课文: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争取读通顺。

(2)插图排序: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课文中有四幅插图。可是我一不小心把它打乱了,你能按照课文的内容排排序吗?

(3)讲理由:为什么这么排,你能说说理由吗?

4.情景识字。

(1)课文中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呢?叫叫它们的名字吧。(教师板贴)

(2)出示生字:跟着小兔子奔跑的小动物的名字中还藏着两个我们要认的生字。

出示――“象”“鹿”。

(3)识记“象”:运用识字方法,学生自由识记生字。

你们看,“象”字的上半部分多像大象的大耳朵,下面的两个长撇多像它锋利的牙齿。原来通过字形能够帮助我们记住一个字呢。

(3)迁移运用:那你能用上这样的方法来记一记“鹿”这个字吗?

【设计意图:对低段小朋友来说,识字是基础。采用自己画词、小老师读词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多维度识字。插图排序和动物归类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情景中识字,减轻学生识字负担,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三、研读领悟,感受心情

(一)渲染气氛

1.引读: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课件出示很大两个“咕咚”)。

学生接:“咕咚!”

上一篇:李开复:患癌后我每晚要做这几件事 下一篇:因为癌症,所以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