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图像传播对受众思维方式的影响

时间:2022-09-22 01:32:04

新媒体时代图像传播对受众思维方式的影响

摘 要:新媒体语境下,图像的传播使受众逐渐形成浅表化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对其接受信息的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图像逐渐代替文字成为主流,然而由于图像相对于文字而言,意义表达更明确,也限制了受众能动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符号学原理解释图像的特点,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林雄二郎的“电视人”理论,浅要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图像消费方式以及由此对受众思维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 图像传播 电视人 受众思维方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图像一直处于文字的附属地位,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器材的普及化揭开了读图时代的序幕;以电视机为代表的动态图像画面传播逐渐打破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文字附属地位的“文配图”的局面;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正式确立了图像作为信息的主流载体的地位。信息载体的演变可归纳为:图像-文字-图像。新媒体时代的图像传播打破了地缘限制,借助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使图像的传播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图像传播的特点

信息是符号与意义的共同体。皮尔斯认为:“一个图像符号是一种仅以其自身特征相涉于它所指涉的对象的符号。”符号学认为,传达信息所用的载体-符号的特点会影响到意义的表达。换言之,同一种信息用不同的符号表达,其意义的解读也会产生差异。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认为:媒介即讯息。如果媒介作为信息组成的一部分,传播信息所使用媒介的不同,信息传播意义也将不会相同。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信息的视角,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

麦克卢汉冷媒介和热媒介的理论认为任何媒介都有或冷或热的属性,受众对于两种不同媒介所传达的信息的理解也有些差别。和图像相比,文字属于偏冷的媒介而图像属于偏热的媒介。受众接触信息后的联想与思索而产生的新信息往往比信息载体本身携带的信息要多很多。当图像试图表达文字携带的信息时,这种被“统一”后的信息量与文字原本携带的信息量相比却是减少的。例如,在读以文字符号记录的《哈姆雷特》时,每个人心中的主人公是不同的,而当其翻拍成电影后,哈姆雷特的形象就被“统一”了。这种统一后的图像所携带的信息量与之前在每个人脑海中主人公不同的形象的信息量总和相比无疑是减少的。所谓信息即消除或减少受众的某种不确定性。因此,作为具有具象特征的图像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减了信息量。这种形式的削减与大众文化批量生产的商业经营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图像具象特征消弭了人类知觉与抽象符号之间的距离,受众无需受到特殊的教育便可以理解图像传达的信息。在信息接受能力上,精英与一般受众接收图片信息的能力并没有太大差别,图像也因此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利器。图像的传播尤其是摄影图像表现的内容更具有可信度,受众接收以近乎真实的表象所传达的信息时,很少怀疑其真实性,即“有图有真相”。图像以色彩、构图和虚实等特性直接刺激人的视觉,在表现力和刺激性等方面均远远强于文字载体。

二、图像消费改变受众阅读习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世界图像时代的看法”,他认为世界正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平面媒体的图像消费发端于画本图书的出现,之后电视和广播的兴起对传统以文字为主的报业产生了一定冲击,为适应受众对图像的需求,传统平面媒体开启了读图时代。但是,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文字作为主流的传播信息载体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动摇,受众仍然倾向于接受文字信息,图像仅为解释文字内容或者装饰版面使用,阅读习惯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革。

真正促使受众阅读习惯产生变革的事件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介的普及,移动终端、电子阅读设备的产生以及更廉价的信息接受成本为图像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现代人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以及追求娱乐和个性解放的文化消费主义氛围,为图像的消费提供了行为动机基础。图像的广泛传播和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大众文化本质上是消费的文化,一方面,它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以商品化的方式运营,旨在满足一般受众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娱乐性、商业性和草根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图像自身特性为传播浅显的大众文化传播提供优良的信息载体。

新媒体时代,信息不仅来源于传统大众媒体网站,作为自媒体的个人也参与了信息的生产,因此导致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在信息爆炸虚假的繁荣下,更多地表现为信息的虚无化和同质化。在海量的信息中,为快速获得需要的信息,受众倾向于使用较为方便快捷的信息载体进行信息消费,表达信息直观的图像便成了优于文字的最佳选择。在长时间的图像消费中,受众的阅读习惯也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这种直观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快节奏的信息获取导致受众浅表化阅读和快餐化阅读习惯的产生。

三、图像阅读习惯影响受众思维方式

林雄二郎的“电视人”理论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电视媒介普及后的日本,由于大众文化广泛传播,注重图像和感官刺激的新一代与注重理性逻辑思维的父辈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了很大区别,由于沉溺于电视图像音声感官刺激,逻辑和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图像性、视像性信息,会使观众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下降,导致思维的跳跃、散乱和不规则、不缜密。”虽然造成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的原因不能简单的归因于图像的传播,图像的过度消费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媒介碎片化表现在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和媒体选择自由度提升。以图像为主要信息载体的新媒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媒介渠道,受众对于多元信息源传递的的信息往往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框架,取而代之的是作为片段的图像载体传达的不完整的信息。

四、结语

在新媒介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以图像为信息载体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会改变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得阅读浅表化、快餐化。这种习惯进一步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导致受众沉溺于感官刺激,失去理性的思维能力,图像自身信息表达具体性的特点也会约束受众能动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玉金,严兰.读图时代新闻传播图片传播功能分析.新闻前哨.2010年第6期

[2]李培林.图像传播语境下的媒体受众观与受众读图心理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6期

[3]刘波.读图时代的受众心理和阅读取向.编辑学刊

上一篇:从认知角度看时间空间化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 下一篇:手机媒体广告营销:全媒体时代的营销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