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22 01:04:30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首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立时间不长,多数专业教师是从行政管理、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转化而来,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训练,像“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种要求知识储备较高的课程教学一般很难胜任。其次,从引进师资来看,“科班”出身的社会保障高学历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多数高校不得不引进相近专业的博士或“迫不得已”引进社会保障硕士,以解师资严重短缺的“燃眉之急”,导致师资队伍不是专业不完全对口,就是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现有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都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像“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教学很难找到既懂管理学、社会保障学又兼通财政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的“全能”教师,在专人常年授课的情况下,教学难免会出现部分内容的“浅尝辄止”,甚至省略跳过,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整个课程和学科的“全貌”。最后,专业课教师“断层”现象严重,不仅是职称结构“断层”,更重要的是教学梯队的“青黄不接”。多数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组成员普遍呈现“年轻化”,很难形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梯队。

(二)缺乏实用教材和配套教辅资源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一门新兴的、情况不断变化的学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材建设和辅助教学资源还十分薄弱。从目前出版的教材来看,形式上不仅种类较少,可选择性有限,而且出版时间普遍较早,没能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有些教材书名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给使用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乃至学习内容上的差别;在教材内容上,多数教材在体系设计上不是过于简单、内容的大量重复和缺少配套训练习题,就是理论性太强、过于冗长和知识更新慢,例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中关于社保基金投资的章节中,投资工具还是列举为“债券、股票、银行存款”等等,但在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就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和术语,新增了很多科目并统一了概念内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就取代了原来的股票、债券、基金的市场交易短期投资,这些已被“淘汰”知识或术语并没有在教材中及时得到更新和修正。另外,从现有的配套教学资源来看,数量明显不足,主要是缺乏与教材相配套的案例教材、模拟实训软件甚至是模拟实验室。

(三)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健全

目前,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育,与此相应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造成学生在就业时“只会说、不会做”的“中看不中用”局面。另外,教学形式基本局限于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按照PPT课件的内容进行讲授,尽管提高了课时利用率,但学生平时上课“坐等”老师讲课件,考试时拷贝课件,很少有学生作课堂笔记,完全是一种应付型学习状态。这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单一,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辅之以课程考核方式的不健全,造成了“学习时老师教给学生知识,考试后学生又如数把知识还给老师”的局面,学生学习普遍流于形式,能力未见明显提高。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的效果,因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学科研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学缘结构合理、职称比例平衡的教学团队尤为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大实施人才“引进来”的政策力度,面对现有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和知识背景单一的“软肋”,有针对性地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以公共管理学为专业背景(社会保障专业尤佳)的博士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丰富教师团队的学缘结构,弥补专业课教师团队知识储备的不足,着力提升科研业绩,如有必要和可能,可以专门引进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者,尽量减少学校内部“近亲繁殖”式的教师选聘现象。其次,实施现有教师“走出去”的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教师继续深造以提高学历层次,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入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经费资助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社会保障研究院所进修、访学,以拓宽交流联系和学术视野,全方位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最后,针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建设一支有相关学科背景(如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组成的3-5人教学团队,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并根据各自专业特长分段负责相应的教学内容,仿效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由教学组长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做好教学PPT课件、习题练习、案例讨论、考试题库、情景模拟等教学准备工作。

(二)优选课程教材和教辅资源

教材选择的好坏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在甄选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课程群设置的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和教辅资源,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材编写良莠不齐的形势下,多数高校选择教材基本遵循“由该领域的名人编著”和“由知名的出版社出版”的“两名”原则。以管理学专业背景的课程群设置为例,我们选择吕学静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作为指定教材,因为其总体上难易适中,编写语言简明、易懂,而且每章节后都配有本章小结、综合案例和思考题,既易于让学生把握重点和要点,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唯一的遗憾就是理论深度不足。为此,我们还把林义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作为辅助教材,虽然其编写时间相对久远,知识的前沿性有所欠缺,而且是仅对社会保障基金中的社会保险基金进行重点论述,并未全面阐述其他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内容,但其却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结构性。根据教学需要,我们整合了这两本书中比较好的部分,并把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补充材料共同构成了授课的体系框架。因此,在选择教材和教辅资源时要结合自身的学科课程群特色,注重科学性、前沿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一本教材。

(三)综合采用多种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论性内容比较单调和乏味,如果单纯由教师“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势必会产生对枯燥理论的厌倦情绪,但要把这些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知识讲得绘声绘色确实不易,较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提问再讲解,或是由生活中的常见事例逐渐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去听课,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2.参与式教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前沿性内容多数是充满争议的议题,这就有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见解的空间。教师可以事先给定讨论话题,安排学生组成小组,收集与论题相关的资料,通过交流、辩论甚至小组竞赛等具体方式进行类似“小讲课”式的参与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其对社会保障领域的知识点和前沿问题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研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阐明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案例多数集中在社保基金因各种原因导致流失以及如何加强监管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尽可能突出代表性和对比性,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事件,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提出方案,总结出未来遇到的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4.情景模拟。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较强的操作性特点,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模拟一些情景,如模拟社保机构的操作环境和社保政务大厅内一系列业务经办流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业务操作,进行仿真式的教学讲解和操作训练,但这需要一定条件的实验室和教学软件作为支撑,也是多数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中最欠缺的地方,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开发。

(四)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学期末的成绩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尺”,但“一张试卷定成败”、“重知识记忆轻实践能力”式的考核方法根本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该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加大对平时成绩考核权重,根据学生在课堂提问、小组陈述、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课程论文中的实际表现测定分数。在保留传统的闭卷考试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可通过平时实践来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推进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王晓东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两篇